專題名稱:臺灣最熟悉的陌生人:金門,與更遙遠的馬祖
主講人:何欣潔(《斷裂的海:金門、馬祖,從國共前線到臺灣偶然的共同體》作者/離島出版社負責人兼總編輯)
時間:2024年8月22日(四)14:00~16:00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00:00 陳儀深館長開場
06:11 演講開始
12:51 從《斷裂的海》到《前線島民》
21:39 金門與馬祖所經歷的「戰地政務」究竟是什麼?
30:25 人在其中會遭遇什麼?
38:07 經歷了戰地政務之後,人會展現出什麼外在特性?
54:20 戰地政務後出生的金馬青年世代是什麼狀態?
1:15:15 我們(臺澎金馬共同體成員)可以怎麼做?
1:26:31 館長提問與回饋
1:37:24 QA時間
內容簡介:
「金馬」是複雜而曲折的前線,從來難以詮釋、意義多重。它曾是前線反共堡壘,成為官方鼓舞臺灣士氣的象徵,然而卻也因此特殊歷史機緣下,一度成為兩片各自斷裂的海,與臺灣割裂,本演講由《斷裂的海》作者分享解嚴後世代的角度,以金馬故事連結歷史記憶與斷裂的情感,看見我們未曾看見的臺灣故事。
演講紀要:
斷裂的海,如何斷裂?
歷經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1950年韓戰爆發、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1955年大陳島撤退、1956年實施戰地政務、1958年八二三砲戰、1960年代美國總統大選辯論中討論是否協防金馬。這些話題使人開始關注1950年代以後各項國際局勢之下臺澎金馬的「斷裂」,以及金門馬祖的常民生活與其認同和精神危機。
金門馬祖從常民變為前線戰地,戰地政務為他們帶來什麼差異?
戰地政務是為了配合軍事需要,執行國家政策,所以於戰地實施的一種民事行政工作。以軍政一元,軍民一體的概念管理,對人們的影響舉凡宵禁、燈火、出入境還有各項電子電器的使用管制。例如,當時處於戰地政務的金門,排球是管制物品,因為害怕島民藉著有浮力之物游到廈門投誠;還有當時金門貨幣僅可使用印有金門字樣的專屬鈔票,當金門人要到同為「國內」的臺灣旅遊時,還必須換取臺灣的鈔票才能使用。
金馬戰地實務後的兩樣情
講師用兩篇文學作品呈現出金門人對於結束戰地實務的心情,其中:龔鵬程的〈金門新時代之夢〉提到的是大街上人人喜形於色,民間團體更把這天比擬為喜事辦理,鞭炮聲綿延不絕,金門人在歡愉聲中彷彿看到了新的明天,新的希望。而曹原彰的〈那些年,我們一起反軍管〉中,則提到當時身於馬祖的他看到金門用117串鞭炮慶祝時,也象徵性的放了鞭炮回應,不料卻看到大多數當地的鄉親以狐疑和逃避的眼神看著他們,一時之間覺得心情複雜、悲涼又無奈。同樣的結束戰地實務,卻呈現出兩樣情,確實值得更多的討論。
金馬年青世代,金門的未來
這邊談到的年青世代指的是戰地政務後出生的金馬人,出生在金馬的他們,一出生就有臺澎金馬的認知,海洋對他們而言是與臺灣本島的阻隔,年青的他們,該如何處理自身乃至於出生地的認同,又該在哪裡發展,將成為金馬年青一代重要的課題。年青世代擁有更豐富的國際視野,在自身與家鄉的定位課題處理上,相信能找到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