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謝仕淵:日本原爆之死滅與再生 白神社的樟樹

1945年8月6日,一顆原子彈,造成十四萬人的死亡,廣島是人類史上第一個被毀滅武器攻擊的城市。廣島原爆,是世界史上一道深刻的傷疤,但廣島人不打算忘記。

今日步行在廣島市區,許多景點或地標的介紹,總會有此處離原爆中心若干長度的標示,那數字好像是用來丈量與地獄的距離,彷彿1945年不曾離去。

原爆公園內著名的原爆中心地標–昔日的廣島物產陳列館,本來鄰近繁榮的天神町,一顆原子彈將之夷為平地,距離原爆中心半徑半公里內,沒有生命可以倖存。

而今在林木茂盛的平和記念公園,各種記念碑林立,說明了戰後有多少人、想用各種方式,跟這場悲劇和解。我總會在此處看見許多人,坐在椅子沉思。

戰後初期,廣島人曾經一度想要拆掉那座見證原爆的圓頂建築,後來市民認為原爆是世界共有的傷痛遺產,只有留著看著記著,人類才不會繼續犯錯。

丹下健三設計的廣島平和記念資料館在1955年完成,廣島一方面重建城市,一方面積極推動反核行動。那時由市府支持的職棒隊廣島東洋鯉魚隊,剛剛成立不久,它給予了復興中的城市必要的熱情。

今日的廣島和平記念資料館,遊客如織,我往較無人潮的地下室走去,那處有著兩檔特展,一個是廣島紅十字醫院展,一個是新入藏資料展。其中新入藏展展出2017年接受捐贈的638件文物中的124件藏品。

受贈物多數是收藏超過一甲子的親人的遺物,其中有沾著血跡的衣服,有家庭的受災證明書,原來廣島人的原爆記憶,是因著對於家人的想念。

看完這個展覽,我才豁然開朗為何資料館的名稱,歷一甲子不變,因為資料館在六十餘年來不斷接受捐贈,而資料館圖書室更是一個匯聚多元資料的資源中心,他們到今天還一直在募集原爆記憶。14萬人的死難,不容用抽象的展示,輕易將其昇華為概念精神,落實論壇式博物館的行動,要以集滿作為複數的廣島人的記憶為目標。看樣子,資料館真還是這樣的精神下最適切的名稱了。

離開紀念館,越過了元安川,路過鄰近的商業區,無意間走入白神社,一棵高聳的樟樹兀立在神社旁,樟樹距離原爆中心490公尺,是在災後重新長出,它有種重生的寓意。廣島人的原爆記憶,如同白神社的樟樹,頑固的存活於廣島人的日常。

原爆後一個月,九月的廣島,已有涼意。滿目瘡痍的大地,人們依舊無力復原自己的家園,但一株於距離原爆中心地八、九百公尺附近,從焦土上長出的美人蕉,鼓舞了人們,吸引了許多人的圍觀。他們相信只要根還活著,死滅後終能再生。

原文出處 謝仕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