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彌勒熊影評:台灣需要一部自己的歷史【大稻埕Twa-Tiu-Tiann】(2014)

愛台灣是近幾年來大家常聽到的口號,在【總鋪師】裡最讓人驚豔的,是導演對於新住民的期許包容,也算一種提醒,小小的台灣島實在非常的多元,從飲食就可管窺。荷蘭人現在對台灣的影響,應該只剩下五官跟髮色吧!雖然原住民部落裡,把荷蘭人拍打棉被的棒子,當成宗教儀式的權柄在使用著。

日本人的影響倒是方興未艾,你到台北東區走一趟,會誤以為自己到了東京原宿,從喊歡迎光臨到吃的拉麵,聽得到、看得到日本文化,台北火車站新地標乾脆直接叫京站,聽起來就很東洋味,旁邊由微風集團經營的車站二樓也完全走一種和風,大家也習慣的很,但不要忘了日本文化的源頭來自我們。

這時候出現了一部用很奇幻手法在講台灣本土歷史的電影,個人覺得實在太需要了。「台灣人」的確需要自我認同,不論何時抵達台灣及定居在台灣的人,都應該看這部電影。

【大稻埕】是台北的舊稱,台北市政府也把目前被稱為『大稻埕』那一帶,整個重新包裝建設起來,開發出其觀光價值,雖然電影裡不可能直接複製還原彼時的場景,但借用宜蘭傳藝中心,比照畫家郭雪湖1930年的畫作打造,說真格的當我一看到那場景時,有種眼淚飆出來的感覺。台灣能有阿莫多瓦手法的電影腳本其實不大多,不然就是我自己功力太淺!

而且,導演跟劇組團隊,花在刀口上的心思擬造出的氣氛,精心雕琢打造出的時代感很成功。

導演葉天倫的「雞排英雄」我一直覺得被大眾嚴重的忽視、冷落,可能跟豬哥亮這塊招牌有關,大家的既定印象太強烈,但我想現在應該都已經改觀了吧!豬哥亮雖戲份不多,但非常關鍵,證明喜劇之王是很會演戲的,然後「大尾鱸鰻」、「大稻埕」幾部電影台詞的編寫,不管有意或無心,都緊密結合了豬哥亮的藝界人生,他的「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錯綜複雜感,延伸出的感嘆,的確讓他有巨星的架勢價值跟趣味,只要是他出現的時刻都是亮點,簡單的對話透過他的嘴講出來就是特別好笑。

我對台灣歷史了解非常少,以前很多資訊封鎖其實頗嚴重,但曾在當兵時,因業務關係在軍中看到很多被視為禁忌的文字及資料,尤其當你看過【賽德克巴萊】或【大稻埕】之後,的確會引發你很想多了解討論台灣歷史,我相信本片上映後,會有媒體探討本片的蝴蝶效應。然後一想到台灣每寸土地,都有先賢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我就很激動。最近從雞排開始一直到總鋪師再到本片,用了很多老演員或幾乎被遺忘的一些影人,看到他們再現身只能說感動異常,國片一路走來的成績他們也曾參貢獻過啊!幾位導演能想到他們,非常有心。

看到被稱為台灣國父的蔣渭水先生(由演員李李仁扮演),演說的慷慨、激昂,或是不畏當時日本警察的從容不迫,遙想他的內心裡一定是百感交集吧!希望【大稻埕】是個開始,台灣人可以拍自己的歷史,寫下自己的歷史。

最後,說一個當兵時的趣事,記得民國77年,當時正值本人在花蓮快退伍前半年,有一天安官接到戰情電話後臉色大變,緊接著是連長接聽電話後不發一語,再來是他在晚點名時激動忘情的大喊「金門已經打起來了」的這件誤判戰情燈號的蠢事。

不過,會讓他這麼失態的原因,是我們中華民國英明的蔣總統經國先生去世,國家痛失元首自然是舉國悲泣,但當時我卻想到我可能兵當不完了!以前聽太多學長講太多當兵可怕的事情,尤其雖然台灣當時已經解嚴,但台灣島內發生非常多的事,讓人常有一種國家動蕩飄搖的疑慮。

說我是喝國民黨奶水長大的,一點都不假,雖然我是台灣人,但我在30歲以前台語講的很糟,因為民國60幾年講台語跟犯罪沒兩樣,要罰錢、打手心、同學向老師互打小報告以明志……等等,而且打開電視或報章雜誌,也沒有提倡多元語言這件事,講的字正腔圓的國語,是應該的,也是一種榮耀,當時還有李豔秋姐姐每天的「每日一字」節目,是舉國同步收看的,這在現在的環境,或小朋友的眼光來看,應該會覺得很天方夜譚吧!

但事實如此。

所以我的“血統”從來沒被懷疑過,我是在警備總部花東師管區政二科當個小小美工兵,每天幫司令部大小處室內外做很多事,甚至於外調到台東支援,摸過多少的機密、極機密文件(有人可能不知道夾公文的公文夾,有黑色的這件事,一般要不是白、紅、藍,不然就橘色。),以至於直到退伍前跟司令部的政戰主任跟副司令一起吃了一餐素食之後(他們是被逼的,因為我當時吃素。)當場領一些獎狀時,二科首席才驚覺這小傢伙居然沒入黨。

說真的,不是我不願意,但從來沒有人要求過我加入國民黨,可見我裡裡外外看起來“血統”有多純。像我這樣的五年級生應該非常多,很多事情應該要隨著時代改變、反省、審視。推薦大家看【大稻埕】,台灣歷史不能被遺忘,這是我們後代子孫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