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 : 2019 年執行計畫時,范老師與學生們在宜蘭參訪留下的合影 左一林姿妤、左二陳鈺琪、左三姚惠耀、左四范燕秋老師
2021年8月25日晚上8點,樂生療養院聖望教會的吳西梅長老突然來電,告訴我范老師病情惡化,已然病逝於臺大醫院。回想起來,我與范老師的緣分早在進入研究所前就已結下。2016年,我應臺大歷史系陳翠蓮老師的邀請,一起參與范老師主持的「醫人治世──白色恐怖受難醫師群像」策展。有了首次的工作經驗,當我進到師大臺史所,便加入范老師的工作團隊,先後執行科技部飲食營養、軍陣醫學等計畫案。大概從2016年開始,直到2020年底的文化部計畫案,我在范老師的研究團隊中,工作、學習了四年之久。
在這四年當中,有幾件令我印象深刻之事。2017年,老師在執行科技部軍陣醫學計畫案時,找我一同到日本進行移地研究。短短一週的時間,多數時候,我們在東京大學圖書館總館、分館內找資料,從早上10點碰面,工作到晚上8、9點離開。范老師在政治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曾獲得赴日研究的經費,得以到東京大學做研究,因此,范老師對東大非常熟悉,在研究之餘,她總會跟我聊起她在東大的生活點滴,例如,評比校內的學生餐廳與周邊美食、從東大到上野公園的公車動線、各分館的館藏與調閱規則。
范老師幾乎每年安排行程到日本做研究、蒐集資料,通常安排春天、秋天,以便賞櫻、賞楓。那次到東大,老師得知我第一次到日本賞櫻,便安排半天行程到上野公園走走,途中,老師提及對美術的興趣,心想著退休後,可以研究自己喜歡的藝術史領域。可惜,這規劃是沒辦法達成了。
那次行程,我們參訪了日本陸上自衛隊衛生學校的醫學情報史料館「彰古館」;回臺後,老師本著對軍陣醫療的興趣,試圖與近藤正己老師共同籌辦軍事醫療的工作坊,但事務繁忙,也未能完成。
眾所周知,范老師是研究臺灣醫療史的權威學者,這並不是容易入手的領域,因是冷門領域,在研究所的課程規劃中,老師也以身體史、社會文化史為主,鮮少開設醫療史的課程。在我求學過程,只有一次,老師在詢問我的選課意向後,決定開設臺灣醫療史課程。事實上,修課人數並不少。而老師的授課風格,在文本閱讀、討論之餘,時常安排田野調查;在不同課程上,我們走訪自來水園區、天母水源地、臺大醫院周邊、樂生療養院、大稻埕、三峽老街等地。每次行前,老師總不忘叮囑「地圖」的重要性,多次邀請廖泫銘老師講授QGIS的操作方法,正是為了在實地考察時,深入理解、感受空間與地貌的轉變。這般結合學術知識與實地考察,正是范老師的「入世」學者風範。
范老師在樂生療養院議題投注非常多心力談到「入世」,不能不談范老師長期關懷、投入漢生病醫療人權議題。范老師約在2003年投入樂生院保存運動,起因是她在師大的老師王啟宗教授的一通電話,問她能否從醫療史的專業,協助調查樂生院的歷史。因此,范老師與樂生院結下20年的緣分。我因大學時期參與社會運動,早已聽聞范老師的名聲;就讀研究所後,正好遇到樂生院在恩賜治療室發現「棟札」一事,有幸隨老師進入樂生院調查。而後,老師不願此事以「計畫書」的形式作結,於是出版了《一棟建築的前世今生:樂生院「恩賜治療室」文史調查》一書。
2018年到2019年,老師有感於樂生院院民人數的減少,必得完成口述訪談,於是,帶著我、張育嘉、江志康導演等人,完成27人的訪談。然而,這些口訪稿原定與《隔離與回歸:戰後東亞的漢生病政策與醫療人權》論文集同時出版,卻因事務繁忙而一延再延,至今仍未發表。
2019年,范老師為了籌劃樂生療養院建院90週年活動,申請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補助,老師認為,很多院民或許等不到100週年,因此,必得更加重視90週年的活動。即便手邊已有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的文物調查案、兩個科技部計畫案,老師仍申請文化部補助案。就在四個計畫正繁忙之際,老師身體出現異狀,住院、休養與復健一段時間。
范老師在康復後,即便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仍堅持將工作完成。我們曾討論是否減少原定的KPI(關鍵績效指標),避免無法如期完成目標,但老師並不同意,只在場地難求的情況底下,縮減活動的規模。
2020年,老師完成三本主編的著作,臺大出版中心出版的《現代醫學在臺灣》,在前一年便已大致完成,我僅協助整理延伸閱讀書目,再由老師補充。另一本《隔離與回歸:戰後東亞的漢生病政策與醫療人權》,是從先前《東亞近代漢生病政策與醫療人權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重新再版;老師在改寫前言的過程中住院,因此,也是我改寫後,老師再增添字句。即便老師身體不適,對學術品質的追求仍絲毫未減,最後的版本必定再次確認。
最後一本《宜蘭縣公共衛生與醫療文化圖錄》(以下簡稱《圖錄》),是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委託的計畫案成品,因范老師多年前編寫《宜蘭縣醫療衛生史》,而得此機會,再訪宜蘭調查。我記得,在漢生病論文集的新書發表會結束後,老師找幾位作者一同吃飯;因這本《圖錄》出版時程急迫,我便與老師在餐廳校稿,快速檢查版面。老師向來重視美感,光是《圖錄》的封面、封底就換了許多版本,這也體現了范老師對細節的堅持。
2020年,在文化部補助的「漢生病醫療人權歷史記憶庫」計畫當中,我們還舉辦了研討會、座談會、展覽等活動,即便老師在大病初癒後,一度思考退休,卻在康復後,重返崗位,繼續教書、做研究,未見懈怠。這一年底,我因個人因素離職,最後一次見到老師,是隔年在文化部進行計畫案的審查會議,老師依舊精神煥發的闡述她的醫療人權理念,以及我們完成的成果。
最後,來談范老師的指導風格,我雖是范老師的指導學生,卻因論文題目與老師的專長不符,因此,我們鮮少直接討論論文內容。然而,這並不代表老師漠不關心,事實上,她清楚掌握每個學生的狀況,適時引介資源,並給予協助。老師深知我不擅交際,總是自顧自的做研究,便在不同場合將我的研究介紹給不同學者,因而有機會與陳進金、侯坤宏等老師討論。在口考前夕,范老師總是不厭其煩的閱讀學生的論文,如同對待自己的論文、專著一般,極為嚴苛,這也使得考試得以順利過關。
在這四年的相處時光,范老師在我眼中,就是一位關懷社會的學術人,她所在意的,不僅是史料所呈現的體制、結構的變遷,更積極的透過田野調查,了解當事者具體的處境與課題。有一次,一位樂生院民談到接受訪談的原因,他知道范老師為樂生的付出,正因為這些學者、學生們的投入,才讓他(院民)們知道,「自己也有歷史」。聽到這句話,范老師擋也擋不住的笑容,彷彿得到了無上的殊榮。
=======
【范燕秋老師生平大事記】
1958年8月28日出生。
1970年 畢業於中和國小。
1973年 畢業於中和國中。
1976年 畢業於景美女中。
1981年 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1981年 於樹林柑園國中擔任歷史科教師,後轉調板橋重慶國中。
1991年 進入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1994年 取得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碩士論文〈日據前期台灣之公共衛生─以防疫為中心之研究(1895─1920)〉。
1999年 發表〈疾病、邊緣族群與文明化的身體-以以防疫為中心之研究(1895-1945宜蘭泰雅族為例〉於《臺灣史研究》。
2001年 取得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地台灣的人種衛生〉。
2002年 任教於臺灣科技大學人文學系。
2003年 投入樂生院保存運動。
2004年 出版專書《宜蘭縣醫療衛生史》。
2005年 出版專書《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榮升副教授。
2006年 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2007年 參與「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樂信‧瓦旦與二二八事件中泰雅族的動態:探尋戰後初期臺灣原住民菁英的政治實踐〉。
2009年 舉辦「東亞近代漢生病政策與醫療人權國際研討會」。
2010年 擔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所長。舉辦「臺灣公共衛生百年史研究生論文研討會」。出版專書《東亞近代漢生病政策與醫療人權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2011年 出版專書《多元鑲嵌與創造轉化:臺灣公共衛生百年史》。專書再版《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
2013年 卸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2014年 榮升教授。
2014年 出版專書《續修臺北市志卷九‧人物志-社會與文化篇》。
2017年 出版專書《一棟建築的前世今生:樂生院「恩賜治療室」文史調查》。
2020年 出版專書《隔離與回歸:戰後東亞的漢生病政策與醫療人權》。
2020年 出版專書《現代醫學在台灣【台灣史論叢醫學公衛篇】》。
2020年 出版專書《宜蘭縣公共衛生與醫療文物圖錄》。
2021年 建置文化部《臺灣漢生病醫療人權歷史記憶庫》。
2021年8月24日與世長辭。
原文出處 師大台灣史學報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