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報導,大規模資金從中國股債市撤離,正削弱中國在全球投資組合的市場影響力,並加速該國與世界其他地區脫鉤。彭博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最新數據估算,截至今年6月底,外資持有的中國股債部位已從2021年12月的最高點減少17%,或1.37兆人民幣(6兆台幣),這還是在中國股市8月出現紀錄性的120億美元(3827億台幣)資金外流之前。資金的出逃與中國經濟因多年防疫清零措施、房市危機以及與西方持續緊張而下滑不謀而合,美國銀行最新調查顯示,相關疑慮使「避開中國」的主題,成為投資人最堅定的信念之一。自2020年底以來,參與香港股市的外資下降逾3分之1。
法巴資產管理亞洲與全球新興股市主管陳志凱指出,「外國人只能認賠」,他說,投資人對中國的房市與消費支出的低迷感到焦慮,「這些方面的失望導致許多外國投資人重新思考對中國的曝險」。
儘管中國經濟的疲軟一度被認為拖累全球其他地區,特別是新興市場的表現。不過今年顯然並非如此,MSCI中國指數今年以來已下跌7%,可能連續第3年下挫,創逾20年來最長跌勢。更廣泛的MSCI新興市場指數則上漲3%,因投資人追逐印度、拉丁美洲等市場的獲利。
隨著中國致力實現供應鏈自主以及美中關係惡化之際,該分歧使其他市場不太容易受到中國跌宕起伏的影響。除了經濟脫鉤之外,另一因素是人工智慧的榮景提振美國、台灣等市場表現,但卻對中國股市助力不大。中國在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權重,已從2021年底的逾30%降至約27%。
與此同時,將中國從新興市場投資組合中剔除的策略增長快速,排除中國的股票基金推出量已創年度新高。MercedCER投資長潘坦卡(Gaurav Pantankar)說,「中國的風險是多重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屋供給過剩、扶養比、法規不確定、地緣政治孤立等;相較之下,其他新興市場的投資機會卻存在於各方面」。
原文出處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