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作者:畢柳鶯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2/03/3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6263101913
規格:平裝 / 272頁 / 21 x 14.8 x 1.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當親耳聽見母親說:「如果我不值得活了,你要幫助我解脫。」
該如何抉擇?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思考死亡就是思考生命。」
面對「送母遠行」的生死之約,最後一段旅程該如何陪伴;
當生命僅餘痛苦,人們是否有自主善終的權利!
中村醫師在《大往生》一書中以科學和理性的角度描寫了自然死亡的無痛與安詳,海倫.聶爾玲(Helen Nearing)在《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Loving and Leaving the Good Life)中以智性和感性的筆觸描繪禁食而亡的平靜與自然。我在閱讀他們的作品中,體驗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再是令人恐懼、悲傷的,甚至可以欣然的去迎接,因為那是一個奔向自由的過程。
對所有家人而言,母親在她人生的最後一哩路,幫我們上了一堂寶貴的生死學課程。讓我們見證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死亡可以是安詳平和的,對死亡不再有未知的恐懼,懂得珍惜、善用活著的時光,不要有遺憾,勇敢面對死亡。
——畢柳鶯
==============
●感動推薦
王美霞(南方講堂創辦人)
平路(作家)
江盛(婦產科醫師,安樂死立法推動者)
李崇建(作家,資深生命教育工作者)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畢恆達(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陳耀昌(醫師,《傀儡花》、《島嶼DNA》作者)
賴其萬(和信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
●關於本書
藉著我的筆,母親繼續精采的活著。
母親擅長瑜珈,在家積極復健,於八十三歲時惡化到日常生活完全無法自理、不會翻身、進食容易嗆咳的地步。因為生命失去了意義,每日要忍受各種痛苦與不便,病情只會更急遽惡化,選擇斷食自主善終。經過三星期的漸進式斷食後,在家人的陪伴中安詳往生。我帶著忐忑的心情陪伴、照護……
——畢柳鶯
行醫超過四十年的畢柳鶯醫師,親耳聽母親說:當我不值得活了,你要幫助我解脫。
母親家族有小腦萎縮症病史,這是一種小腦退化的遺傳性疾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藥物。二○二○年冬天,畢柳鶯帶著行李,從台中自宅前往一小時車程的台北娘家,赴一個最遙遠的生死之約。六十五歲的她,展開行醫以來最奇幻的一趟旅程──陪伴八十三歲的母親斷食,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這是母親教導她的最後一堂生死課。
現代社會有許多意外、疾病以及醫療的介入造成越來越多的人失去意識、重度癱瘓、依賴維生系統而沒有意義的歹活著。當生命僅餘痛苦,不再有樂趣,且造成家人和社會的重大負擔時,人們是否有自主善終的權利?
畢醫師說:死亡的過程也是醫療的一部分。
書寫此書的目的,是分享母親積極面對疾病的樂觀與毅力、豁達面對死亡的勇氣與智慧、斷食善終的過程以及家人支持的重要。斷食善終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凸顯尊嚴善終法立法的迫切性。……希望喚起更多民眾的注意,平時就討論死亡議題,為善終作準備。並督促政府以及醫界順應民意及世界潮流,通過尊嚴善終法案,讓台灣成為更具有人道自由的國家。
全書從畢柳鶯醫師母親的身世、母親家族遺傳的小腦萎縮症,到母親如何勇敢面對死亡;也從如何幫助母親斷食想法的由來、陪伴母親斷食善終的歷程,到探討台灣現階段有關善終議題的現況以及可以再努力的空間。畢醫師將這些歷程與思考,一段段特殊的學習經驗,以醫者和女兒纖細的觀察,娓娓道來……除了有感性的故事,更有理性的探討。
讓我們不只是讀一個感人的故事而已;從此刻起,讓我們一起為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尊嚴,慎重思考,並且付諸行動。
==============
●特別撰文推薦
這本書提供了有血有淚、有情有義的如何在「小我」的立場為摯愛的母親完成「善終」的心願,又能有條有理地整理出這麼豐富的國內國外的資料,影響「大我」的台灣社會。本書堪稱「情」、「理」、「法」三者兼顧的好書!——賴其萬
畢醫師這本新書,她的弦外之音,隱藏不能再浪費時間,不管是公投或立法通過死亡權利法案,尊重意識清楚,無法治癒,痛苦難受患者的自主願望與權利。——江盛
在有限的生命裡,活出有尊嚴、負責任的每一天。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母親對於死亡的坦然,實是寶貴的一課。——畢恆達
面對生死、臨終陪伴,很不容易。感謝畢醫師出這本書,我想,這本書會是將來無數個家庭去面對家人重病、臨終時,最好的臨終陪伴寶典。——周志建
這是一本生命教育之書,也是精采的家族歷史,從個人的生命遭遇,關注個人的生命史,充滿人性的關懷,將生命視為整體,充滿療癒的能量。對於台灣社會,對於生命的眼光,都是一本重要的書。——李崇建
==============
作者簡介 畢柳鶯
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台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目前擔任衛福部台中醫院復健科資深教學醫師。就讀小學時就感受到男女不平等、社會中的弱肉強食,因此喜好打抱不平。擔任復健科醫師是正確的選擇,養成不是只看見疾病而是全人照顧的素養。感謝所有我服務過的病人及家屬,他們的脆弱、受苦、堅強與韌性,給了我許多啟發與力量;也感謝復健團隊中所有成員無私熱情的協助。
喜歡藝術、旅遊、攝影與閱讀。二○一一年開始在部落格《阿畢的天空》撰文分享生活心得,累計五百篇文章,並著有《醫步醫腳印》一書。
阿畢的天空:http://bee1955.blogspot.com
Email: libih1955@yahoo.com.tw
==============
目錄
﹝推薦序﹞
幫忙摯愛的母親達成生命的自主決定:「真情、勇氣、智慧」的結合/賴其萬(神經內科醫師,和信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生命誠愉悅,死亡歸平靜/江盛(婦產科醫師,安樂死立法推動者)
好好道別、生死兩相安/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一本生命教育之書,精采的家族歷史/李崇建(作家,資深生命教育工作者)
自序:我們與善終的距離
引言:思考死亡,面對死亡
第一章:小腦萎縮基因篩檢記
第二章:坎坷人生孤女淚
第三章:愛要及時,牽手旅遊
第四章:自行復健,積極生活
第五章:父親往生,母獲自由
第六章:與看護相伴的日子
第七章:自主善終的抉擇
第八章:愛的極致是放手
第九章:斷食歷程
第十章:生前告別式
第十一章:三個葬禮,三樣情
第十二章:拔管善終的意外之旅
第十三章:善終權利立法進化史
第十四章:不得安樂死的自力救濟
後記/母親雖死猶生,與父親和解
最寶貴的一課:母親對於死亡的坦然/作者弟弟 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生與死的難題/作者先生 黃東曙(博生婦產科診所醫師)
母親與我們(母親與家人不同階段的身影留念)
附錄:
壹、讀者的迴響與疑問
貳、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辦法及表格
參、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辦法及表格
肆、《尊嚴善終法草案》(2020年3月13日提案)
==============
第一章
小腦萎縮基因篩檢記
二○○一年春節回娘家前,母親在電話裡說她走路越來越不穩了,上下樓梯都要用手扶。她抱怨走路不穩、容易跌倒好幾年了,但是平常除了照顧中風的父親以外,各項運動、家事樣樣來,手腳俐落得很,我想一定又是她多慮了。
沒想到,幾個星期沒見,她清瘦不少,兩腳併攏站立時身體搖晃得很厲害,更別提單腳站立了。
我的臉色一定露出異樣,母親頻頻追問:「我中獎了,是不是?我都這麼老了,怎麼還會發病呢?」我愣坐在一旁,腦中一片空白,說不出話來。
在此之前二十年,比母親小三歲的表哥由於走路搖搖晃晃,來到我擔任住院醫師的台大醫院神經內科看診,經過一系列檢查後主任給了一個罕見的診斷:脊髓小腦萎縮症(SCA: Spinocerebellar Ataxia)。他請我好好問清楚家族史,把資料交給他。
一路問下去才發現,原來舅舅從三十幾歲起,走路就像醉漢一樣,應該也是這種病。表哥確診的三年前舅舅因行動不良被診斷脊椎狹窄壓迫神經,脊椎手術後雙腳幾近癱瘓,無法解尿,就再也沒有下過床。外婆四十歲難產病故前身體無恙,但是外婆那邊很多房親戚都有人年輕時就走路不穩,日後行動不便長期臥床的。從密密麻麻的家族罹病分布圖看起來,男、女罹病機會相當,是一種顯性遺傳。只要父母中有任何一人罹病,每位子女都有二分之一的機率罹病。
這是舅舅一家人悲慘命運的開始,舅舅在臥床五年後利用衣物綁住脖子,身體滾下床自縊身亡。表哥在確診十年後,以塑膠袋悶住頭部,窒息掙扎而死。表弟二十幾歲發病,臥床七、八年無法言語、吞嚥,全身關節變形、壓瘡、瘦得皮包骨過世,得年才四十二歲。而表哥和表弟的孩子們已經多人發病,年齡不過十幾或二十幾歲。這疾病有個特徵,下一代會在更年輕就發病(anticipitation)。二表嫂因為女兒、兒子、丈夫先後得病,先是酗酒,後來得到憂鬱症,數年後不明原因猝死。
從此,家族有遺傳疾病的陰影,潛伏在我們的腦海裡。母親的多位姊姊當時好像都沒有發病的跡象,已經六十四歲的母親年紀早超過疾病好發年齡(三十至四十幾歲間),因此家人很少談及這件事。就連從事醫療工作的我,雖然知道幾年前已經可以做基因檢測,也沒想過要去面對這個問題,鴕鳥式的以為外婆把基因傳給兒子,女兒家人可以豁免。
看到母親明顯的平衡障礙,心知不妙,腦袋裡千頭萬緒,卻必須故作冷靜,安慰母親:「看了醫師再說。」先生得知此消息,萬分焦慮,覺得有如從雲端摔落,人生突然變色,夜裡輾轉難眠,又怕我承受不了打擊,頻頻勸慰。短短幾日白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