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聽過一場演講,聽了聽了就感動到想哭。
你沒有。
因為你只想到多元學習護照沒蓋滿(喂~小編說好不提集點喔)
這學期本所超超超超級開心加榮幸,能和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合辦2020年的三連講堂 張炎憲臺灣史新銳學者講座 這件事。
研究臺灣史的人,從巷子口三叔公到巷子內六師弟,大家都是默默在基金會打下的基礎,繼續往研究之路前行。
你說你不相信?
臺灣風物 看過沒有?臺灣史料研究 看過沒有?夏季學校 去過了沒有?沒有的話,那你還不去旁邊跪著反省反省,這些都是基金會長期努力的成果!
這次的新銳學者講座,其實是從張炎憲老師紀念活動延續而來的規劃,希望能讓張炎憲老師的精神傳承下去,此次的活動原本預定在號稱師大小巨蛋的會議室舉行,無奈新型冠狀病毒(好的,武漢肺炎)肆虐,只好移到通風良好的歷史系視聽教室舉行。
開場時,主持人戴寶村老師以及吳樹民董事長特別提及,臺灣人從SARS一路走來自立自強的歷程,鼓勵大家團結前行,免驚!
接著,陳志豪老師在講座一開始,分享了兩個和張炎憲老師的小連結,一個是正義無敵 演唱會張老師的致詞;另一個是張老師編輯、三田裕次先生蒐集的 竹塹古文書。這兩件事情,正好說明21世紀的少年學者,站在一個可以開心唱歌唸臺灣史,也站前人累積豐富史料的基礎上,繼續將臺灣史研究往前推進。
因此,陳志豪老師告訴大家,雖然他的研究起點只是想了解清代新竹的人,怎麼越過禁墾的番界進行移墾,但是這個小小的問題,卻能重新思索整個清帝國的屯墾政策!研究臺灣史的人,要有從臺灣視角看中國、看世界史的氣魄與能力。
由於歷史的關係,所以在臺灣研究清代臺灣史,有很多世界級的資料可以用,不管是中央的奏摺、州縣衙門的檔案或是民間的契約文書,都是質精量多的史料。陳老師就是透過這些史料,進一步從臺灣社會的角度,探討清代臺灣番屯與隘墾制度的運作,從而觀察到清帝國屯墾政策對於社會的實質意義。
以前的人多在意屯墾政策有沒有效,但陳老師覺得有沒有效這件事,不是只能站在皇帝的立場來評估的,也可以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真實的影響是什麼。臺灣史的例子,便是漢人移民透過番屯制度的運作,越過番界限制,在那個浪漫的台三線的沿線建立家園。
為了具體說明制度的運作,陳老師以新竹頭前溪地區的發展為例,說明地方的移墾者,透過降低屯租或增加防禦工事的理由,不斷說服官府同意讓他們進一步墾殖淺山丘陵。
所以儘管文獻常常出現浮動的、衝突的歷史記錄,但這些記錄常常隱含著移墾者往前推進的企圖心,我們若讀出這些文獻背後的歷史,就能搞清楚漢人移墾擴張的過程,不只是哪一年開發到哪裡的流水帳,而是漢人移民如何重新構築出清帝國屯墾政策的社會面貌。
同樣的,在這些文獻的背後,也隱藏著不同的移民群體之間,如何透過制度運作的過程,不斷重新的整合,組織起來,形成新的拓墾組織。
所以不管是著名的金廣福墾號,或是陳老師研究的南河墾隘,這些武裝開墾活動的展開,一方面反映出18世紀末以來,移民與官府之間對於「邊區」開墾的參與,導致臺灣出現地方軍事化的過程,另一方面,則反應出從淺山丘陵到沿海平原之間的不同人群,如何不斷的在這近百年的時間裡,重新的磨合、互動並建立起網絡關係的歷史。
最後,陳老師告訴大家,要想了解19世紀北臺灣漢人移墾的歷史意義,請記得買他的新書 清代北臺灣的移墾與「邊區」社會。
演講的尾聲,張師母非常感動也非常感性的跟大家說,若張炎憲老師還在,一定會很開心看到年輕的學者們,充滿熱情的繼續進行臺灣史研究,師母真的很感謝大家。師母的淚水,也為這次演講活動的意義,留下最珍貴的紀錄。
你還想聽聽臺灣史有哪些感動人心的故事嗎?
別忘了繼續鎖定 2020張炎憲臺灣史新銳學者講座,也別忘了繼續追蹤本所的粉專!!
2020張炎憲臺灣史新銳學者講座 清代北臺灣的移墾與邊區社會 好的武漢肺炎快點走
小編想問這照片誰拍的這麼差
原文出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