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圖書館電子書:驚人的大生意


2020 年 3 月,因應疫情,紐約公共圖書館關閉的頭數天,電子書館藏下載量激增,需設定每次借閱限額,縮短輪候時間,並將數百萬美元預算全部撥入數碼內容。短短一個月,全國 74% 的公共圖書館增加了電子書量。大流行與數碼時代來臨,大幅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也為電子書產業和公共圖書館帶來深遠的財政影響。

該年,美國最大的電子書發行商 OverDrive,錄得高達 4.3 億宗交易,比前年增加 3 分之 1(全國最多零售點的 Barnes & Noble,每年約售出 1.55 億本實體書);其中包括來自過百個圖書館電子系統,每個分別錄得至少 100 萬宗交易。丹佛公共圖書館的電子書借閱量達 230 萬,較前年增加逾 60%;購買館藏的總支出中,3 成用於數碼內容,較前年高 20%。

美國實施多年的「首次銷售原則」,讓公共圖書館向出版商購入印刷書籍時,直接免費獲得借給不限數量讀者的權利,但此法例不適用於數碼內容 —— 圖書館通常從第三方供應商如 OverDrive、 Bibliotheca、Hoopla 和 Axis 360 等購買電子書或有聲書的出借權;由於出版商可訂立出借權的不同期限、收費而控制價格,對圖書館而言,買電子書往往比實體書更昂貴。

OverDrive 旗下的 Libby 流動應用程式,連接用戶至當地圖書館的電子書庫;而公司的主要收入,來自轉售由出版商購入的出借權予圖書館和學校,賺取差價,即大部分來自美國稅收。公司成立於 80 年代中,初時客戶主要為律師事務所,將大量文書工作數碼化;踏入 2000 年,客戶擴展至出版商,業務包括為他們建立網上書店,並設立自家平台直接向消費者銷售電子書。當時各大出版商都傾向採用如亞馬遜等網上零售平台銷售電子書,在 OverDrive 游說下,才陸續將其電子書授權給圖書館。

初時,出版商和圖書館沿用過往實體書「一本一用戶」模式,一位讀者歸還電子書後,下一位才可借閱,而出借權不設限期。2011 年,出版商 HarperCollins 引入「借閱上限 26 次」的出借權,其後圖書館需向他們續購;後來,像「兩年許可」、「多人同時共用一本」等各種收費模式湧現,供圖書館按不同需求選擇。2020 年,美國掀起黑人平權運動熱潮,紐約公共圖書館便以較昂貴的「按次付費」方式,購入相關議題的電子書,讓讀者無需輪候借閱。

紐約公共圖書館就分享了其於 2021 年 1 月,有關「應許之地:奧巴馬回憶錄」的數據:他們購入 310 份有聲書的永久許可證,每本 95 元(美元,下同),共費 29,450 元;又購買 639 份電子書的一年期及兩年期許可證,共費 22,512 元;兩者總成本相當於賣出 3,000 本原價 18 元的電子書。而截至同年 8 月,圖書館花費不到 1 萬元購買其 226 本標價為 45 元的實體精裝本(於亞馬遜賣 23.23 元)。上架三個月,已有數千人曾借閱其電子版,數千人尚在輪候。

電子書需求和影響力大增,加上過去十年,大型出版商和書商聯手削弱不少競爭對手,令人憂慮將來人們閱讀的內容和方式,將更大程度操控於少數人手上。亞馬遜推出 Kindle 閱讀器初期,以 9.9 元低價銷售電子書,擊退包括實體書店等競爭對手;2012 年,蘋果與出版商被控合謀提高消費電子書價格;去年,亞馬遜與美國五大出版商被控簽署反競爭協議,「合謀固定消費電子書價格」。美國圖書館協會高級公共政策主任 Alan Inouye 指,此情況還可能引致圖書館購買電子書的價格更高:「法律需作出相應改變,恢復人們擁有數碼資源的公共權利。」

出版合作社 Brick House 的始創編輯 Maria Bustillos 建議,圖書館只需給每本電子書支付一筆過的費用:「圖書館的意義在於『保存』,為了保存,圖書館必須『擁有』。」擁有多年出版與圖書館顧問經驗的 Mirela Roncevic 則指出,圖書館的電子書服務同樣需要革新,例如透過與獨立或國際出版商合作,試驗新的格式和出借權模式:「圖書館的權力有時比他們意識到的更大。」

原文出處 CUP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