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翁佳音 / 老番的台灣史:自我變造記憶!臺灣人吃牛肉史?


老番常隨機問親友學生:臺灣人何時開始吃牛肉?

九成以上皆回答是日本時代或戰後開始,大家都認為漳泉客語系臺灣人原本不食牛肉,是外國人、外省人引誘而吃的。

但正確歷史是:臺灣自古以來就吃,且販賣牛肉、牛皮與牛油、牛肉乾,史不絕書。

事實與記憶為何差距那麼大?這不只牽涉族群的「選擇記憶」,也是一種老番認為常出現於臺灣史而研究者不太願意談的「自我變造記憶」,以後有時間再繼續說。

這裡先講上課要講的文獻解讀,老番一直強調在讀文獻時,要讓常識進來,或者移樽請教學院內外專家。

舉例:荷蘭人在臺灣時,《日誌》常記錄當天有幾樽(vaten)醃肉與五花肉(zoutvleesch, speck)送到要出航之海船上。

醃肉有鹿羊豬等,但從文獻研判木桶(樽)貯存醃肉,似乎是以牛肉為主。

三層五花豬肉,是另外木桶,所以文獻紀錄才會醃肉、五花肉各自存在。

臺灣牛肉的來源與種類,以後再討論,但也有不少是取自澎湖。

例如1661年巴城來援艦隊,就先去澎湖搶了一百六十頭牛,這可不是小數目,顯見澎湖以前養牛興盛。

可惜,迄今還是有人不贊成老番二、三十年主張「臺灣黃牛來自澎湖」,他們堅持澎湖人寡牛少,牛隻是從荷蘭人從東南亞、印度運來的,就是不願意承認明代文獻說澎湖「地宜牧,牛羊散食山谷間」。

船上醃肉的料理,得靠船廚去鹽水等處理變成佳餚。

聽說英國紅毛船廚在那個時代常被暱稱為「醫師doctor」,因廚師雖位階低,卻可在大海中變化食物,照顧船上人員的健康,尤其是廚師可分給人喝Lime juice(老番不會翻譯),預防壞血病。

據說船廚有時會用醃肉塊蓋住受傷人員傷口,以達民俗治療效果。

一二十年前我曾講給腦神經外科黃勝雄醫師聽,他回答說其實這也不是沒道理,說醃肉能釋放……,年久記憶混亂失憶了,醫師朋友們是否可接著說?(突然想起那位有名的Bontekoe船長,在船隻爆炸後頭有兩個傷口,船醫竟用咬碎的麵包貼在船長的傷口上……)

原文出處 翁佳音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