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關渡國際動畫節的金字招牌!與創辦人CG暢聊辦影展的心路歷程與評選作品的關鍵
葉致廷 2021-10-20, 週三
關渡國際動畫節已舉辦十年,最早是跟著台北藝術大學動畫系一同成立,主旨在於藝術人才的培育,本篇將採訪創始元老史明輝老師,聊聊創辦動畫節的心路歷程,以及評選動畫的重點。
畢業於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加州藝術學院 (CalArts) 動畫所,在學作品兩度入選美國電腦繪圖大展 SIGGRAPH 及獲得美國電視艾美獎全美大學動畫第三名。在美期間曾擔任朗訊科技公司約聘動畫師,回台後任教於多所大學並在業界擔任導演和動畫總監一職。於2011年創立北藝大動畫學系,並於同年創辦關渡國際動畫節。曾擔任多部動畫作品導演與製作,其中以《飛越藍調》短片獲得第四十四屆金馬獎和台北電影獎,又以《願快樂》、《寂寞碼頭》獲得多項國內外獎項,目前擔任《小兒子》動畫短篇影集導演。也曾擔任國內外影展評審,包括金馬獎、金鐘獎、金穗獎、新加坡 Super Pitch等競賽評審。
從學生動畫展逐漸變成國際知名動畫節
最初成立關渡國際動畫節,原先是希望刺激同學的視野,並透過舉辦活動累積經驗。而舉辦幾屆下來,也陸續邀請許多國外動畫導演來大學進行動畫講座,逐漸成為有規模的影展, 2013 年更是開放競賽,吸引更多創作者投件。如今每年都有 2000 ~ 3000 報名投件,已經國際中大型動畫節的規模,選出的得主也都是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入圍者,儼然成為台北最大規模的動畫節。影展也不只是學生限定,動畫迷們也能親臨關渡,一堵國際動畫的風采。而回顧這幾年的創辦歷程,史明輝老師也感嘆:「當初真的沒有想過,能夠越辦越大!」
回想當年舉辦影展只有校內的計畫獎金,史明輝老師想方設法籌措資金,還必須邀請信誼基金會一同合作,才能順利舉辦,而現在有法國在台協會、文化部的補助,稍微讓影展資金不那麼吃緊。然而除了挑戰外,舉辦動畫節也活絡的教育現場,帶來更多視野與交流活動。史明輝提及:「學生們都非常投入在舉辦動畫節上,全部有超過 100 多人去學習如何舉辦,甚至是學長姐帶學弟妹去注意影展的每一個面向,是一個非常好的經驗。另外還能免費跟國外動畫導演接觸,對談動畫創作的方法,這都是無形的資產。」
敘事技巧、動畫品質是基礎,創作美學則是奪獎關鍵
動畫節讓人最期待的就是公布競賽的得獎名單,因此除了工作人員,動畫節最辛苦的就是初選、決選評審。有著多年評審經驗的史明輝老師也與我們分享初選與決選的評審標準。「初選評審要從上千件選擇值得入選的得主,這是非常大的苦力,通常開頭幾分鐘就能看出創作者的創作能力。」史明輝進一步說明,要入選影展競賽,品質絕對是一大考量,包含美術、角色動態、燈光有沒有達到基本水準,動畫有沒有展現創作者的風格,整體製作是否完整,都是評審觀察重點。另外故事也很重要,導演使用畫面敘事,想表現的議題是否明確且具有深度,如果能通過這些標準,這部動畫片基本上就能獲得決選門票。史明輝也特別提到:「雖然在動畫節很容易看到 2D 動畫,但並不表示其他媒材就沒有競爭力,2D相較於其他比較容易,然而報名數量也多,必須具有風格且高品質才有機會脫穎而出,3D雖然技術難度高,但只要有一定標準,也能獲得評審青睞。不論媒材,重點還是在於敘事技巧、技術執行力與創意。」
至於決選,關渡國際動畫節都會邀請世界各地動畫導演一起評選,讓作品能以國際視野被檢驗。史明輝表示:「到了決選,所有競賽片都有一定品質與水準,所以評審會聚焦在創作的獨特性與導演的美學上,這部作品的切入角度是否新穎?動畫美學是否鮮少見過?故事是否動人?會有許多原因影響評審。」因此決選最大的關鍵在於「運氣」,史明輝繼續說道,有時剛好多位評審都特別喜歡某某動畫的故事或風格,就有很高機率會脫穎而出,因此「入圍就是肯定,得獎全靠機運」創作者也不用鑽牛角尖,而是持續以自己的角度創作,只要品質夠高,總有一天能站上舞台!
得獎並非功成名就,創作是一輩子的工作
看了這麼多動畫片,史明輝也向我們分析國際學校的動畫表現與創作特質。他提到「Gobelins 擅長團隊合作,會交出媲美業界的專業作品,CalArts 則偏向獨立動畫,角色表演很強。而北藝大的學生則是美術能力很強,有很穩健的繪畫底子,於是在 2D 動畫上非常強勁,而我們最近也在加強3D動畫的訓練,希望擺脫 3D 偏弱的標籤。」
而在繪製動畫時,史明輝也建議創作者切勿眼高手低,設想非常精彩的故事,卻無法執行。最好先針對單一項目專注投入,例如角色動畫、燈光,在慢慢接觸其他環節。另外,史明輝也提到,就算作品得獎,也不一定會對未來有所幫助。「出了社會跟學校,要面對生活的問題,就算要勇敢追夢,也必須務實去看到自己生活型態適不適合往這條路。」史明輝補充。若確定要往原創動畫走,建議先找好資料,包含政府輔導金、國藝會等,也要有心理準備,必須接案維生。
本文經映CG授權刊載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