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明朝文學大家方孝孺被「誅十族」873人耗時7天才殺光


提到歷史上死最慘的人,很多人一定先想到明朝文學大家方孝孺,盛傳他因拒絕為燕王朱棣(明成祖)起草登基詔書,遭遇歷史上慘絕人寰的「誅十族」,即在宗親九族之外加上門生、友人,遭斬殺者高達8百多人!

方孝孺是明朝著名的文學家,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後,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並處處聽從他的建議。後來燕王朱棣(後來的明成祖、永樂帝)發動靖難之變,攻占金陵,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天子寶座,建文帝從此行蹤成謎(也有一說是自焚)。

當初朱棣的謀士姚廣孝特別囑咐他「方孝孺不可殺」,朱棣起初也給予禮遇,但方孝孺始終感念建文帝對他的知遇之恩,不願委蛇求活,悍然拒絕歸降。

由於當時朱棣亦想藉方孝孺的威望來收攬人心,期盼這位名儒能替自己起草即位詔書,孰料方孝孺百般悍拒,當他被押進大殿時又哭又罵,甚至寫了「燕賊篡位」四字後擲筆在地,讓朱棣盛怒之下威脅要滅其九族。

但方孝孺毫不畏懼,依然針鋒相對:「滅我十族又如何?」於是朱棣索性把方孝孺的朋友、門生也列作一族,連同其宗親合為「十族」,竭盡所能悉數抄斬。換言之,只要跟方孝孺稍有關係者,幾乎無法倖免。

十族:古時候,有一條刑法是株連九族。那麼第十族就是除了親戚之外的老師(門生)一族被稱為十族。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這九族再加上學生合稱為十族。

當方孝孺被打進死牢,朱棣派人大肆搜捕方孝孺的親屬、朋友、學生,並在行刑當日當著方孝孺眼前將人逐一殺害,場面相當殘忍。

據傳受害者多達873人(也有一說是847人),馬拉松式行刑7天才將所有人殺光。方孝孺則強忍悲痛,始終不屈,最後被處以凌遲,魂斷於南京聚寶門外,終年46歲。

值得留意的是,「誅十族」一說,並未見於正史,而是最早出現在祝允明(1460~1527)所編的《野記》,成書於正德六年(1511年)。

《野記》卷二有載:「文皇既即位,問廣孝誰可草詔。廣孝以方對,遂召之。數往返,方竟不行,乃強持之入,方被斬衰行哭。既至,令視草,大號詈,不從。

強使搦管,擲去,語益厲,曰:『不過夷我九族耳!』上怒曰:『吾夷爾十族!』左右問何一族,上曰:『朋友亦族也。』於是盡其九族之命,而大搜天下為方友者殺之。」

中國歷史學者李谷悦指出,《野記》中出現的「誅十族」說,歷史上有人採用,也有人不採用,可見其最初也只是作為一種可參考的傳說。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成書的《皇明通紀》則採用了「誅十族」的說法:「及靖難師駐金川門,宮中自焚,孝孺即持斬衰服,晝夜號哭,為鎮撫伍雲等執以獻。孝孺不屈,乃系獄。

遣人諭旨,終不從。既而,議頒即位詔於天下,問左右誰可代草者,皆舉孝孺。乃召出自獄,斬衰而見,悲慟不止。

上降榻,慰諭之曰:『我家事耳。先生何良苦?』又曰:『先生為我作詔。』命授以紙筆,孝孺大書數字,擲筆於地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上大聲謂曰:『汝焉能遽死,朕當滅汝十族。』

令覆系獄以俟,乃據其宗支,盡抄沒之,宗族坐死者八百四十七人,妻鄭氏與諸子皆先自經死。」

李谷悦認為,方孝孺殉難的訊息從明朝中葉以後有增加的趨勢,尤以鄭曉所記《文學博士方孝孺》 為綜合諸多說法的代表。而「誅十族」一說自弘治、正德年間以文本形式出現後,開始被人們引用或重視,但也僅是作為一種「說法」。

李谷悦也提到,「誅十族」傳聞的出現與流傳又有其合理性。首先,方孝孺的族人、學生和朋友慘遭株連,在許多文獻中都有記載,被滅族一事基本上是可信的,無論是847人還是873人,人數都相當可觀,依此產生「誅十族」之說有跡可循。其次,「誅十族」又將朱棣暴君的形象凸顯出來,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後人伸張士大夫精神的需求。

在「誅十族」的情節中,方孝孺與朱棣激憤的辯論和近乎賭氣的對話是導致慘案的關鍵。李谷悦認為,它能生動凸顯方孝孺的慘忠和朱棣的殘忍,彰顯士大夫的無畏和忠義精神,迎合了後世張揚士氣和進行政治宣傳的需要。

然而,相關記載言之鑿鑿,卻不乏諸多漏洞,不同文本之間有相互牴觸的情形,尚且不適合被當作「史實」來認識。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