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自由才是最佳的避難所


1841 年 6 月 7 日,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義律(Charles Elliot)發佈公告,宣佈香港是自由港。

首先,這份公告的對象是廣州以及「大清帝國」其他地區的商人和交易員,他們的船隻可以自由進入香港做生意,並將受到英國官方代表的全面保護(full protection)。

香港位處中國沿海,英國政府不會在此徵收任何進出口的費用;如果在香港的自由貿易受到任何阻撓,將立即對廣州以及大清帝國其他重要港口實施禁運。

最後,向英國官員舉報海盜或者提供有力線索者,將獲得獎賞;海盜則交由大清朝廷發落。

這份公告最有趣之處,在於它的對象其實是在華的各地商人。不知當初發佈的時候,在廣州、上海、寧波、廈門等地引起的反應如何,這應該是破天荒聞所未聞之事。尤其是可獲英國官方的保護,他們會不會難以置信?

尤其是華商,在中國歷史上,何時受到過「官府」的保護呢?此前林則徐在廣東雷厲風行,查辦鴉片貿易,無論是洋商、華人的買辦、當地低級官員,還是基層勞工,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身家性命的威脅和損失,簡直觸目驚心。這一來,終於可以挺直腰板做人了,再也不必向官員點頭哈腰,匍匐打點。

英國的洋槍洋炮,已經證實能有效提供保護,因此這份公告中「全面保護」的字樣,應該不難起到安定人心的效果。

另外公告中明確表示,英國政府不會在香港徵收進出口費用,即使在今日香港海事處網頁(當然是英文版)還保留文字說明:自由港之公告,是向商人發出的一份慷慨邀請。中國的歷史課本但凡提及「殖民」,都想當然套上罪惡的角度,認為是殖民者對當地人敲骨吸髓,但實情是,至少在香港貿易的商船,並沒有向英國政府繳納甚麼費用。

然後就耐人尋味了:如果在香港的自由貿易受到阻撓,立即向大清一眾重要港口實施禁運,反過來推理:最有可能阻撓香港自由貿易的,便是大清政府,但凡在香港的商船遇上搶劫、勒索、破壞等事故,便要入大清政府的數,向大清實施報復。

這會不會有一點武斷呢?也許,這份聲明是在警告廣東和其他地方政府,務必管好自己治下的「刁民」,不可以姑息他們四處為禍。雖然時隔 180 年,但是不難想像,以英國派駐到香港的區區人員,管理這個海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當時九龍還在大清管治範圍內,干擾這些去香港貿易的商船,簡直易如反掌。因此公告中又加上一條,鼓勵民眾舉報海盜,這樣推論,所謂海盜,除了為生活所迫鋌而走險,甚至有可能是大清政府的卒子,旨在打擊自由貿易,所以抓到這些海盜,義律上校也不管,只交回給他們的主子。

這份公告發佈之際,香港還是一片荒蕪,生活甚為艱苦 —— 不知是否這個原因,義律發公告時身在澳門,但已迅速預告了日後香港的興起,而九龍只在咫尺之遙,難道不想加入這個自由港的範圍嗎?即使當時兩國剛打完仗,即使島上連住宿的地方也極少,許多人只能留在船上過夜,但是海港裡的船隻與日俱增,入夜後漁火點點,倒映在水上,予人安全、自由的氛圍,這個還未建起的海港,儼然已是很多人的 refuge。

1858 年,一位「泰晤士報」記者初到香港,驚訝於環境的匱乏,他這樣描述:「我們必須想像在水邊和山坡上建造一座美麗的城市,華燈璀璨、建築寬敞;想像港灣裡集齊萬國船隻,美國、荷蘭船上的旗幟,與英國國旗一起迎風飄揚,各類船隻都驕傲歡欣地展示自己的身份…… 但最重要的是,在鴉片、大米、絲綢、白銀的商船之間,還有戰艦在穿行。」

他的字裡行間,不免流露出一絲諷刺,包括當時的英國首相 Lord Palmerston,也認為香港沒有甚麼價值,因為距離中國的政治中心北京太遙遠,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多少年後,這一切都變成香港的真實寫照。

值得注意的是,這位記者最後的一句補充,和義律上校在公告中提到的「全面保護」相吻合,保障自由,在法律、協議、講道理的背後,都需要力量的支持。180 年過去了,香港變成全世界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一切的一切,都是拜這份公告所賜。當初的大政治家嫌棄香港距離北京太遙遠,對於一個多世紀之後的中國人,倒方便了他們成功逃命。

原文出處 CUP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