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日本3.11 福島核災後十年:「集體」遷移失敗,新居形同孤島


2011 年 3 月 11 日,巨大的地震及海嘯摧毀日本東北部,40 多萬間樓房完全或部分損毀。10 年後的今天,政府表示災區的住屋供應大致完成。以岩手、宮城及福島 3 縣為主,逾 300 個地區獲建議集體遷移至高地,向重建家園踏出一大步。但有倖存家庭發現,新居旁邊四下無人,形同活在荒島之上,因為願意回鄉長住的人,原來只有他們而已。

在宮城縣石卷市,多達 3,700 人死於這場天災,而向海突出的雄勝地區損毀最嚴重。當局在全區移山造地準備了 16 個高地遷移處,可供 193 戶以集團遷移方式搬來。4 年前,木村勝雄與玲子這對六旬夫婦回到雄勝,居於其中一個高地集合住宅區。政府在該區耗資 4 億日元(約 2,900 萬港元)造地,計劃供 6 戶人家興建獨棟房屋。但時至今日,仍然只有他們這一家在此生活。木村勝雄慨嘆:

災害發生前,跟鄰人在路邊碰到的話便會聊天,或是一起去喝杯茶,彼此都很親近。但天災令大家各散東西。
木村夫婦的新居屬於「防災集體遷移業務」,先由政府收購災後無法居住的土地,再透過在高處造地、提供買地及建屋補貼等手段,鼓勵災民移居。計劃以岩手、宮城及福島為主,總花了逾 5,500 億日元(約 390 億港元),在 328 個地區造地,以供約 8,400 戶入住。 但要讓居民理解造地及搬遷等事需時甚久,石卷市本預計 3 年內完成防災集體遷移,結果將近 7 年方在所有地區完成造地。

石卷市前震災復興部長星雅俊指出:「當初我們心懷希望,想讓各位災民住回他們熟悉的地方,所以盡量在原本的地區採取高地遷移的方式。問題是,移山造地相當費時。若能縮短從災中到復興的時間,對集體遷移的反應會更積極吧。」部分災民也有「想回也無法回」的難處,因為在「防災集體遷移業務」遲遲未完之際,很多倖存者已在他方落地生根。

位於石卷市內陸、作為災後公屋的二子團地,現時住了約 400 個家庭,包括在雄勝地區土生土長的山下憲一。這位七旬老翁記得,最初連他自己在內,很多人也想遷回背山望海、被自然包圍的雄勝,但現居的團地鄰近大型醫院及商店,居民亦有高齡化傾向,令他們開始打消回鄉重建的念頭。「徒步 7 分鐘便到醫院,再走 10 分鐘便到鬧市。生活方便最重要不是嗎?老人家又這麼多。」

災前約有 4,000 名居民的雄勝地區,因為集體遷移未有如期進行,如今人口只剩 4 分 1,一些年青人決意回鄉重建。32 歲的阿部晃成於海嘯失去家園,研究都市再生的他重返當地定居後,一直聆聽居民聲音。他發現,留下來的人對離鄉者百感交雜,出走者亦因罪惡感而疏遠故鄉。「災民的內心仍受重創,如同一盤散沙。這十年來重建雖有進展,但要重拾聯繫、振奮人心,似乎今後才開始。」

阿部從地區的傳統活動,看到促進交流的可能性。他與通過義工活動認識的青年們,經過多番商議後,決定把太鼓放在地區的中心,希望透過這種藝術的魅力,吸引區內居民甚至外地人。「坐以待斃的話,地區只會衰退。」阿部相信:「為了重新振作,由居民自身出發的思考和行動,不可或缺。」集體遷移落空而衰退的地區,並非只有雄勝,此後對災區重建的支援,都寄托於新一代。

原文出處 CUP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