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殺是會傳染的,特別是脆弱族群(例如親近關係人、精神疾病患者、早年創傷經驗等),請臺灣社會高抬貴手,這時候一直盯著發生幾件,可能會導致更多傷害。
(2)校園心理健康的介入,在事件發生後,當然很重要,特別是評估與悲傷輔導,不是只有導師關不關心、學術壓力大不大而已。
讓專業進來,讓學校放手處理,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3)很多精神科醫師可能與我有很類似的感觸,社會的污名化,不只導致病患端不願意就醫,有時候學校或機構也不願意被貼上標籤,或是在去病化的期待下,「盡量」不要轉介精神醫療,還是將嚴重的腦病理現象認為談談就好,輕鬆一下就好。
在真的罹病的個案,有時候反而更容易造成遺憾。
最後,對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的健康識能(literacy)整個教育體系都應該融入,最好從小開始,臺灣請加油。
原文出處 李俊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