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內閣制國家的選舉,應該讓人看得很清楚,美式總統制的優越之處。民主國家的體制設計,重點在取得民意與效率的平衡,總統制的特點在於賦予行政權相對較多的權力,但用立法及司法權,層層制衡,並且定期及經常改選,不斷探詢最新民意,及時下架與人民脫節的總統及政策。
但內閣制的設計,如果要傾向效率,那就會變成精英政治,統治階層壟斷權力,國會改選變成具文。最極端的例子是新加坡,但德國這些歐陸國家,也相差不遠。當民眾選出分裂的國會,用選票告訴政客,我們不高興你們的政策,我們希望你們好好鬥一鬥時,主政精英居然回過頭來,組成所謂的大聯合內閣,以國家團結為名,繼續權力分贓,視人民為無物。而如果內閣制的政黨,十分尊重民意,不與敵對陣營苟且時,效率就犧牲了。以色列的一年三次大選,就是個好例子。
日本自民黨政權的演進,也就是內閣制在效率和民意間擺盪的一頁滄桑史。二戰後的自民黨,就是在統治精英的壟斷權力下,達成極強大的政府效能,造就日本經濟奇蹟。但隨著自民黨無法處理八零年代的泡沫破滅,民意反對政治精英的趨勢,讓日本的內閣制陷入二十年的亂鬥,直到安倍的主政集團再度壟斷政治權力,讓民主選舉變成無味的比賽後,日本彷彿才又有了政府一樣。這兩個極端,都是令人相當無奈的。
不要談拉美的總統制和歐洲、日本內閣制國家,在發展上的不同。這種比較,沒有任何的意義。你要比的是,如果拉美也搞內閣制,結果會怎麼樣,或是如果德國有美式的總統制,結果會怎麼樣。我可以很肯定的說,對民主國家的長期發展來說,總統制一定勝出。
英國呢?
全世界最老牌的民主國家,當然最有資格給我們上一堂民主的課。英國的內閣制,當然也在效率和民意間擺盪,但英國的民主,和歐陸、日本的內閣制,不一樣。英國的兩黨政治,其實比較接近美式總統制,除了戰時的大聯合內閣外,英國的政黨惡鬥,不但是贏者全拿,競爭來更是刀刀入骨,沒有在客氣的。所以近代英國沒有精英政客壟斷權力的問題,一旦民意察覺到政客的精英化,民意的反撲是相當驚人的,英國脫歐正是英式民主表現的極致。
這種尊重民意的民主,當然要制度來配合。英國國會的下議院,650席,每一席都是單一選區簡單多數決定。每一個國會議員,包含首相在內,都要面對選區選民,隨時服務,隨時探詢意見,每一個議員,都只有一個老闆,就是人民。所以英國的政黨政治才是玩真正的民主,沒有那種比例代表制的精英政治,用黨的機器、黨領導人的個人威望,而形成派系壟斷。如果你的老闆只有你的選區的人民,天王老子都動不了你,派系再大,也沒有人民大。
所以台灣的不分區立委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台灣的憲法,逐漸在實踐上趨向美式總統制,但在國會的設計裡,卻存在比例代表制這種適合內閣制、列寧式政黨的產物,嚴重影響民意主導政治的原則。不分區的設計,原本是讓某些立法委員不用選民服務,不用受限於地方政治,而能專注於全國事務。但現在卻演變成政黨領袖的意志延伸,不但在立法院變成二等公民,照顧全國事務的初衷也被犧牲,「沒有黨,就沒有你的位子」,根本就不用想什麼全國事務。
現在更出現小黨眼睛只望著不分區的政黨票的怪現象。因為不用經營選區,不用直接面對民意,他們只要朝著空洞、不具體的所謂全國支持者,盡情地走向極端,只要穩住5%,就可以取得國會席次,比起一雙手一雙手的握,一件麻煩事又一件的處理,只要經營媒體、網路就好,多輕鬆,反正當家的也不是他。這種美其名為照顧小黨的制度,變成第三勢力走極端,綁架負責任朝野大黨的怪現象。
如果有機會憲改,台灣一定要走回傳統美式總統制的設計,至不濟,也要把國會選舉,拉回像英美的全面單一選區一票制。國會席次多沒有關係,從英美的制度看來,多反而有好處,多反而不會讓政客勾結變得太容易。所以最直接的方法是,立法院廢掉比例代表制,直接把區域立委數目加倍。而且加倍不會造成選區變小的問題,每一個選區有兩個立委,但兩個立委分開改選,比如說2020年改選一個,2022年,改選另外一個,每任還是四年,但每兩年一次的選舉,可以視為像美國一樣的期中選舉,作為檢驗執政成效的期中考。
原文出處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