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你好!我有一個問題,久久得不到答案。這問題就是「如何在物質欲望的清簡或富足中,尋得一種清明而智慧的平衡?」希望你能為我解答,不勝感激,謝謝!
答:
首先,是你對物質的需求量是多少。其次,是你對欲望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多強。再來,是能否與他人分享你的成就!最後,是發現自我的真諦。
很多人,在沒有接觸佛法之前,對於物質都是採取佔有與堆積,你可以從很多方面見到這種現象。如:特殊的收集癖好,美言之為嗜好或雅好,但是你冷靜想一下,不管什麼東西,真正日常生活用得到的都只有一點點,他花了那麼多的心力去找尋和搜括,也只得到一種虛名與滿足感罷了!但是,這是他個人的自由,我們也無置啄之處。不過,我要強調一點,這樣的人他是沒辦法修行的。
台灣的第一位肉身菩薩,汐止彌勒內院的慈航菩薩,在他圓寂後,僅遺存一些書籍衣物與幾張郵票而已,其餘東西幾乎都沒有,不是他無法擁有,而是被他布施光了。在他圓寂當天,還幫學僧上課、編書。等時候一到,遺書寫一寫,就安詳入滅了;這是何等的行持與菩薩道的實踐者,用他的全生命把對人類的愛,發揮至淋漓盡致,讓大家不得不稱他一聲「菩薩」。而前者日日夜夜想到的就只有自己一人,如何更多、更稀有,這樣的自私心態與菩薩道,根本是背道而馳。
當然,一般人是沒有這樣恐怖或誇張,不過,只是程度上的強弱罷了!而相當諷刺的一點是,當你認為你擁有了那些東西的時候,你也被他束縛住了。
禪門中有一個故事,説到以前有一位身經百戰的將軍,於閒賦在家之時,正在把玩著一只他所收藏的花瓶,一個不小心,差一點就摔破,在他搶救之後,他又將花瓶隨手一扔。因為,在那一剎那間,他體會到:我在千軍萬馬之前,不曾恐懼或貪生怕死,但剛剛的搶救卻讓我為了一只花瓶,流下一身汗,這是何等的愚癡啊!
於是就微笑的隨手一扔將它摔破。如果是我們,恐怕還是責怪自己或他人,並慶幸自己的幸運吧!像將軍能有這樣的體會,是需要何等的胸襟與氣概了。這裡我要說明的是,沒有一番大體會者,對於物質只有佔有、佔有、再佔有,堆積、堆積、再堆積。這就是所謂的「眾生相」之一,所以佛陀才會笑我們是「可憐憫者」。
不過,符合修行的物質條件是被允許的,過與不及,都是有礙修行的。我們應該多觀察自己在面對外在環境中,內心的起伏轉折與變化,這樣才有可能取得「平常心」,來看待所謂的「清簡」與「富足」的平衡點在哪裡?
「世間為我所用,非我所有。」這是非常高明允當的修行者的看法,當你有辦法看破、放下時,你捫心自問:「你何曾真正擁有什麼?」其實,反而是你的執著擁有了你!
現在隨便看一看,你身邊的任何東西,雖然是你買來的或是擁有的,但是,你拿在手上,想一想他的複雜因緣,在你使用之前,需要經歷多少人的付出與心血呢?你就會懂得「惜福」,懂得珍惜它,愛護它。然後,你再問問自己:我們又對社會、國家,這個世界,做了多少貢獻?
「當人發現自己的渺小,才有可能偉大。」
人要發現自己渺小時,才有辦法真的奉獻自己。但一般人,剛好相反,覺得世間再沒有比自己偉大與重要的人了。「當你眼裡有一粒沙,你就再也看不到其他東西了。」所以,佛陀時常比喻虛空、大地,要我們向虛空、大地學習,學習他們的廣大與忍辱。曾有一名居士,慕名前往參訪禪宗耆宿,師面對他,不發一語,只是替他倒茶,茶滿出來,師沒有停;反而對那位居士說:你就像這杯茶,滿滿一杯,是沒有辦法接受師父的指導的。唯有「空」,才能裝下更多的東西,所以,我們要學習「空」,要空得掉、放得下。
其次,要培養自己對欲望的控制力。有此能力的人,才有辦法做到不為境界所左右的意志力,也就是「願力」。願力就是一種對向善、向真、向美的執行力與貫徹力。地藏經裡描寫地藏菩薩在因地中,由父母的因緣,引發菩薩深刻觀照到無量無邊眾生所受之苦,如父母般無法分割並感同身受,而發出「眾生度盡,方成佛道」如此不可思議的大願,這正是執行力與貫徹力最好的展現。每次讀到這裏,不禁毛孔皆豎,如此不捨眾生,是需要多少的勇氣呢?與菩薩相比,不要說為了別人,要改變自己的壞習慣,就大部份的人來說,已經很難了。
再來,「捨」,捨就是布施,什麼東西都可以布施。捨到最徹底者,才擁有最多。就像前面說的改變自己的壞習慣,改掉了就是「捨」。能捨就能得到離開它的快樂與解脫。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曾經向一名貧婦化緣她的「貧窮」,佛陀也曾教導過一位吝嗇的富人布施的真諦,使他獲得真正的財富(真理),這一貧一富之間,就將佛法無量無邊的智慧充分表現出來。
所以,「不在於你擁有什麼,而在於你怎麼看待他,及怎麼使用他。」「捨」也是一種分享,所以有一些企業家或成功者,窮他畢生的追求,當他達到人生的頂點時,有的人就懂得回饋社會國家與眾生的恩,佛經中所說:「上報四重恩」,指的就是這樣的心情。當你體會到,今天我所擁有的,皆來自於眾生的護持與成就。我與眾生是不一不異時,智慧自然生起。就像問佛陀:「為什麼要度眾生?」佛陀會回答你,他只是因為真正的認識了自己,才自動自發的在度眾生罷了!這裡面,沒有絲毫的勉強,遠離一切對立差別,自自然然,得到了真正的生命的意義,又將這個喜悅與大家分享。
最後,要得到平衡的智慧,只有從內在去挖掘與發現,等你悟得時,世間任何東西都比不上,你自己本有的「自性」。否則,看人類的歷史,那麼多的爭端又來自何方?只因我們心外求法,內心的平衡找不到,又怎麼有外在的平衡呢?佛陀教我們要「自歸依佛」,就是要大家歸依自性,不要再心外求法了,找到你的自性,當是修行的第一要務!
僅與你共勉之!
彌勒熊 敬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