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宗教哲學

彌勒熊問答錄:「靜坐」是方法過程而不是結果


問:
請問「靜坐」時,跟唸佛一樣,要達到一心不亂,觀照心猿意馬,但是人在「發呆」的時候,那種感覺就恰似「入定」一般,甚至連「一念」都沒有,這麼的話,到底打坐跟發呆有什麼不同呢?

答:
一、「靜坐」並非佛教之專有,在佛陀降世前,印度就已經有此一修行的方法了,至今風行於世。影響所及,基督教、道教、儒教、甚而現在引起討論的「法輪功派」等等皆有此一法門,並有特別強調與重視的。了解了這些背景因素,我們再來討論下面的問題。

二、靜坐在佛法中也是相當重視的,原始佛教時期,佛陀及弟子們有很高的比例,甚至於,可以說幾乎全部都是藉由靜坐而得成就的。但是,你要注意的是,靜坐是方法過程而不是結果,這一點非常重要。

三、靜坐前、後、及中間,都有一些準備的動作及要注意的事項。所以,依我的看法,最好是有法師的指導。

四、嚴格的說,「靜坐」與「念佛」應該是不同,兩種法門的下手處、修行方法與過程、目的都有相當的差距。靜坐不是只有一心不亂,念佛法門亦復如是。如前所說,一心不亂是過程不是結果,這一點,請一定要記得。如經中所說,「當知賊之所在」,造業及生死輪迴之根本是無明,而起一念無明的是我們的心,而這個心不是肉團心也不是意識心,但也不離眾生的心。因為,作善是他,作惡也是他。愚癡是他,智慧也是他。明心見性也要靠他,真心與妄心是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生不滅,不即亦不離的。

在眼能見,在耳能聞,禪宗所謂於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眾生是染污執著,諸佛是廣作佛事,差別就在一念「迷」與「悟」之間。所以,要先知道你的心在哪裡,再來談到修行。念佛的同修們,到了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也是要了悟你的心,這樣說來,又是殊途同歸了。但是,在這之前,還是不同,除非,你念佛已證得三昧,見到自性彌陀,與諸佛所證相同,如此,才能說是全同。

五、再來,你說「入定」,是否你有此境界或者經驗。否則,你不會說入定與「發呆」類似,他們之間差了十萬八千里。不過,定有很多種,外道也有種種的定,但是,他們無法了生脫死,甚至於,禪宗之中的大修行者,能坐脫立亡,都還是被喝斥,視為玩弄雕蟲小技。如果,現在有這種修行的人,一定要被大事宣揚了吧!靜坐過程中的心理、生理的反應,人人不同。況且,大部份的人,都會執著在境界之上,而浪費很多時間,或到處告訴別人,炫耀不已,增長貢高我慢,反而因為一點點突破,又增加更多修行的障礙,佛陀說眾生以少為足,就是如此。

祖師常說:「欲知來時路,須問過來人」,突顯出指導者的重要。而且,眾生毅力不夠,「千萬人修行,罕一得道」。就像你說的,觀照心猿意馬,是大不容易的。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什麼。要知道,修行是二十四小時的事情,行、住、坐、臥,穿衣、吃飯,舉手投足等等皆是修行之時,修行之地。所謂:何處不是道場。只有將佛法落實在你的生活中的時候,才是你修行的開始,不然,就會出現,打坐時心很平靜,一下坐就開始生氣,開始講是非,分別,執著。不過,不要難過,因為這是修行一定要經歷的階段,要有耐性,修行是點滴的功夫,不要相信有一種速食的修行法,那是不正常,只是旁門左道。

「發呆」,依佛法來說,是眾生的這個「我」,失去了「心所」,什麼叫心所?就是我們意識心所緣的對象,心是能,對象就是所。發呆是茫然,不知道在想什麼,白日夢,或想一個東西想到失神,或者無聊,或被東西嚇到,或受到刺激暫時無法思惟。而一念都沒有,只是因為我們的觀察力不夠,定力不夠,而看不到,並非真的一念都無。經中談到一剎那極短的時間內,就有八百個生滅,不過這是方便說,究竟來說,則是無限,因為,時間是假象,而且是建立在對立法當中,金剛經有千古名答: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無有一法可執,無有一法可取。

我們打坐到有一點功夫時,今天碰到這個定,明天進入那個定。不過,有入定就有出定,這些都是不可執著的。或屬於外道的定,或四禪八定,甚至於,根本就是你胡思亂想,自我催眠。佛教的入定則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出定沒有入定,上與諸佛同一悲仰,下而慈視一切眾生,欲思救拔,這差別是何其大。不過,這是最高的指導原則,一般人不容易達到,但是,這個觀念卻非常重要。唯有徹底觀察內在、外在,世間一切法,宇宙萬事物,發現他們的共同點,他們的虛幻,他們的假相,他們的不實在,徹徹底底的空(「空」可不是什麼都沒有喔!),才是正確的下手處。

以上回答,多講了一些東西,但是,是非常重要的觀念,不管是老參初學,希望能建立起正確的方向。

彌勒熊 敬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