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議題,二條敘事軸線,耗費多年拍攝紀錄的本土議題式紀錄片。
以「符號學」的角度來看這部紀錄片,其「能指」在於老青二代對於想要讓這片土地重返該有的自然,而其「所指」卻是更深入地探討到當代社會不同面向的價值觀與社會慣行。另外如以傅柯的「規訓」來加以論述探究影片,可從內容看到一種權力的關注與抵抗。沒有人說設立科學園區不好,但面對對於原本的信念到底是否該堅持或改變,都是因為受到規訓而產生的思考與行動力,也正因如此觀者方可有機會達到「反身指涉」的詮釋,以及對於社會性模態的反思。
如以「批判性詮釋影像的方法論」來看此片,就影像自身的技術性模態加以分析,可以讓觀者很清楚地瞭解導演想要表達的核心思想,雖片中有部分採用「深入報導式」的多元觀點,卻也很真實地表現出當代年輕人對於這片土地與他自身關係的薄弱。另外同樣就技術性模態來探討,本片動畫部分以塑膠繩將人綑綁的寓意及表現手法,就如同1982年Pink Floyd在《The Wall》專輯裡的花朵與惡魔如出一徹,視覺帶有強烈的諷刺與寓意。另外在音樂部分,本片使用了二次電影中難得採用的「無聲」效果,且二次皆在青年阿仁具有絕望的時候,一次是在鳳梨賣不掉在路邊時,另外一次則在鳳梨被倒在水裡後的臉龐,無聲的效果與本片的音樂音效是相對的,更能藉由此強烈絕望感的符號來形塑其「母題」。
#種土
#紀錄片
#監製謝嘉錕
#這是一篇不是一般觀後感的影評
原文出處 李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