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自去年以來一直深陷通貨緊縮困擾,最新跡象顯示,中國正在步入螺旋式通縮,《彭博社》指出,從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除食品成本外,在收入下降情況下,大部分經濟領域的消費者價格幾乎沒有成長,彭博經濟研究公司和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等分析師預估,更廣泛經濟價格衡量指標,即GDP平減指數已連五季下跌,情況將延續到2025年,將是中國自1993年有數據以來最長的連續通貨緊縮。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邢自強(Robin Xing)援引工資下降的證據表示:「我們肯定處於通貨緊縮之中,並且可能正經歷通貨緊縮的第二階段。」 邢自強認為,日本的經驗顯示,通縮持續越久,中國最終必須要採取的刺激措施就越多,才能應對債務通縮的挑戰。
報導認為,中國面臨的危險是,通貨緊縮可能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因為它會促使因工資下降而陷入困境的家庭削減支出,或者因為預計物價會進一步下跌而延後購買行為,同時企業收入受到影響下,也會抑制投資,更進一步導致減薪和裁員,最後更影響家庭和企業破產。
通縮恐如滾雪球般影響企業與家庭
從民間調查機構的數據已經表現出這種情況正在發生,報導援引財經智庫和商業大數據公司調查結果顯示,即便是受到政府扶持的電動車製造和再生能源等經濟領域,8月新進人員薪資較2022年的高峰下降了近10%。另一個智聯招募的數據也顯示,第二季38個大城市的平均招募薪資幾乎沒有變化,與疫情前兩年5%成長形成鮮明對比。
這種情況就曾顯現在日本曾經經歷的周期,從1990年代開始,日本因房地產、金融市場泡沫破滅後,出現嚴重的停滯,當時被稱為「失落的數十年」。
報導認為,儘管中國官員試圖壓制有關通貨緊縮的討論,並警告分析人士避免使用該術語,但該術語早已進入公眾對話,中國央行前行長易綱日前呼籲,根除通貨緊縮必須成為政策制定者的首要任務,這是中國知名人士罕見地承認物價下跌正在威脅經濟前景。易綱日前呼籲中國官員「應集中精力應對通貨緊縮壓力」,目標是在未來幾個季度將國內生產毛額(GDP)平減指數轉為正數。
中國核心通膨(核心CPI,即扣除食品與能源CPI)在8月降至3年多來最低水準,這代表價格更缺乏刺激壓力,同時通貨緊縮的預期也正在蔓延到市場,引發債券上漲、債券殖利率創下歷史新低,引來官方對銀行面臨利率風險太大擔憂。
通縮憂慮蔓延使消費更為惡化
此外,疲弱的物價壓力在中國名目GDP的成長速度中也顯而易見,今年第二季GDP僅成長4% ,遠低於中國今年5%左右的實質經濟成長目標。
觀察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發現,在過去四個月中有三個月通膨低於預期,8月也僅年增0.6%,此一成長主要因食品價格上漲2.8%,而8月核心通膨也僅上升0.3%,連續18個月維持在1%以下。至於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更從2022年底以來,至今一直在下跌,對通膨的拖累可見一般。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資深研究員佩蒂斯(Michael Pettis)上月曾撰文指出,中國的困境在於即使貨幣擴張,也可能因政策主要是針對經濟供給面而來,而導致通貨緊縮。此外,通縮心態正在擴散,消費者信心徘徊在歷史低點,家庭更傾向於儲蓄,而不願花錢或買房。
原文出處 央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