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吃虱目魚,應時又應味。此因肉質細嫩又清甜的虱目魚,很適合空了一夜的腸胃,讓人的身心慢慢甦醒。
我吃虱目魚,是到臺南後才養成的習慣,對於虱目魚品嚐的能力,乃至於市內虱目魚的料理派別之辨識,也是後來的事。其中,劉家系統的第三代、永記、川泰號等,提供虱目魚各部位綜整的品嚐。再如阿憨與阿堂等,則將虱目魚作為鹹粥之基底,搭配出米粥與魚鮮的融合關係。而有時到學甲吃永通虱目魚,會被那單純乾淨的味道,給震撼了!
另外,如開元路無名虱目魚者,則是單純以賣魚肚、魚丸、魚皮湯為主,佐以肉燥飯的店,此類型光是市內就不知有幾十間。不過,說起臺南虱目魚料理,最特殊的品嚐經驗,則是在七股美國塭中的外國安,獨處於魚塭之中的外國安,標榜全魚可吃,沒有吃過虱目魚生魚片的可來此品嘗。
雖說臺南虱目魚料理流派眾多商號林立,但開元路無名虱目魚卻是我最常造訪的店。一大清早的開元路,頗為熱鬧,通勤車流不斷,賣魚的小店,也是如此,約莫十張桌子、三十個位置,總是隨時保持在八、九成滿。它所提供的食物,很單純,不過就是魚皮、魚丸、魚肚等三種交互搭配的湯品,加上肉燥飯,菜單上有一項魚腸,但我永遠都看到魚腸項下,始終掛著「賣完」的牌子,想來八點才來已是太晚。
這店沒有燙青菜、沒有煎魚肚、沒有油條。但這簡單的幾項,已夠店中十來位店員極為忙碌,後頭熬煮魚骨高湯的大鍋,始終開著中火煮著。負責魚丸與魚皮的店員,熟練的將手中的魚槳擠入將滾未沸的熱湯中。跑堂的四、五人全場穿梭,相隔數公尺的店鋪則是他們用以炒煸肉燥的地方。而店中的核心,則是調配兩大鍋高湯,以及幾口小鍋,負責端出幾種湯品。
簡單的幾種料理,在清楚的料理原則下,將食材的特質發揮到極致,魚肚湯價格略高,一定用魚骨高湯,用小鍋現點現煮,湯的鮮甜更上一層,上桌只加點薑絲,如果是點用魚丸、裹了魚漿的魚皮湯,則要補上些許韭菜花段,添些香味。此些原則絕對清楚,大致上就是能讓食材特性可以發揮為目的。
小店料理單純不過,不弄油煎,倒是讓人得以安靜品嚐虱目魚原味。眾所皆知,虱目魚雖有野生,但我們在店中所吃都出於養殖。三十幾年前,我常在七股西寮出海釣魚,那時虱目魚與豆仔魚尚有淺坪塭養殖。淺坪塭通常淺於一公尺,目的是透過光合作用產生餵食虱目魚的藻類,低密度養殖的淺坪塭,人為介入很低,虱目魚有足夠活動的空間,因此印象中吃過的淺坪塭虱目魚,肉質略帶藻味,魚肚油脂並不特別肥厚。有計畫的養殖淺坪塭,現在已經很少,市場上更是以不可見,大概只有漁村人家日常餐桌上還有機會品嘗。
現在的主流,以深水池混養虱目魚與白蝦為大宗。養魚的關鍵在於養水,深水池養殖通常餵以飼料,多餘飼料可被白蝦清除以保水質乾淨,更為認真的養殖者,甚至用上微生物調整水質。這類的養殖,一但失控,池底土髒、水濁,高密度養殖下的過度用藥,缺乏活動空間而導致魚肚脂肪不均勻分配,最終上桌的虱目魚,甚至可用個不禮貌的髒字形容,非常可怕。
開元路的虱目魚,店中油腥未沾,敢於推出原味的虱目魚讓顧客品嘗,其實來自於店家對於提供的虱目魚極有自信,這應也是屬於營業機密之一環,我曾經開口問過,有些店員答以不知,狀似老闆者則說鄉下,只知是主流的深水塭所養。
開元虱目魚的魚肚品質,很能見得老闆挑選虱目魚的能力。品嚐虱目魚光是吃出牛奶味,可說是未及深意的體會,我極推薦魚肚湯,魚肚油脂分布均勻,薄薄一層,配上不管是細緻,或有時略帶微微乾柴的虱目魚肉,平衡感極好。
開元虱目魚的肉質相當乾淨,印象所及一碗魚湯上桌,至今未曾嚐到土味與腥味,讓人忘了虱目魚的養殖身分,彷彿以為這是來自大海中的海潮之味。
事實上,過去大家認為虱目魚是粗俗的魚,只配得上低廉的身價,然而近年來得力於養殖技術的提升,虱目魚品質有所不同,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開元路無名虱目魚,正在示範這尾臺南之魚,不同於以往的格調。
原文出處 謝仕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