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確定,每一部影片的創作都有一個動機,可是,我相信,每一段故事的背後都有一個緣起…。
2002年,為了償還我向製作公司的舉債,朋友好心地轉介了3部宣導影片,其中一部的拍攝場景就是後壁鄉。於是我帶著大大的攝影機,跟著里長走在菁寮一條長長的鄉間小路,邊走邊叫喊,尋找願意被拍攝的阿伯阿姆… 就這樣認識了崑濱伯、崑濱姆。然後… 一股莫名的衝動,我向「公視」申請拍攝製作<無米樂>紀錄片,那一年,崑濱伯75歲,我36歲。
2005年 <無米樂>院線上映,崑濱伯敬天愛地的人生哲學,似乎讓台灣觀眾更進一步理解,農民深刻的紋理與層次;而崑濱伯、崑濱姆的答嘴鼓,也讓更多人在開懷大笑中見識到老夫老妻的相處之道。 笑中有淚,淚中有笑的基調,是<無米樂>令觀眾動容的情懷。
2006年,崑濱伯神來一筆,78歲的高齡種出台灣最有味道的「冠軍米」。2020年,崑濱伯,92歲,他臥病在床,小她6個月的崑濱姆,守在病榻旁,溫柔地對崑濱伯說悄悄話,要他醒過來…。
當年,看了<無米樂>,感動不已的那位青年…阿仁,正值10年高科技業工程師的高峰期,居然放下滑鼠,拿起鋤頭,夢想將城市廢棄的落葉與果皮菜渣,化為連老鼠都肖想偷吃的「有機堆肥」。他懷著熱情,他懷著妄想,熬過一天天的日曬,挺過一年年的雨淋;他的指甲… 總是滲著黑土、他的手掌… 總是塗著黑土、他的臉龐… 總是染著黑土,他的身形… 總是站在垃圾堆中響亮的笑著。2017年我們拿起攝影機,拍攝<種土>,那年,我51歲。
然後,出現了「4分之1的藝術」的安和哥,因為他每年只除草3次,每次只割4分之1的草,讓昆蟲兄弟姊妹們有家可棲。這「4分之1」的藝術,讓南方的小庄頭,有了一條長長的草仔路,路的盡頭… 有翠綠的棗園,有涼爽的空氣,甲一條紅色的吊床。59歲的安和哥,涼勢啊涼勢… 搖啊搖…,用三隻牙齒,啃著甜甜的蜜棗。喔,我還認識了一隻非常聰明的毛毛蟲,不殺生的安和哥無論將牠放生到幾公里之外的荒野,牠還是努力憑著記憶,慢慢爬回果園,堅持陪安和哥一起啃著無毒藥、無化肥的甜蜜棗,還不忘搭配翠綠的嫩葉。上次牠一邊在我的手臂留下無數紅斑點時,一邊流著口水喃喃自語著,還是「天然ㄟ尚好」。
這是一部<幸福進行曲>,透過鏡頭,我看到阿仁與安和哥,笑呵呵地為台灣種下幸福,為我們每個人種下幸福。即便,安和哥帶著阿嫂與三慧,辛苦地完成一道又一道既繁瑣又費力地有機農務;即便,阿仁說服老婆及兩個年幼的子女,蹲在骯髒的堆肥場,日日年年一層又一層地撿…那永遠撿不完的垃圾,我心中仍浮出陳明章老師的旋律:「妳講 妳要唱一首歌 幸福進行曲…」,此情此景,不就是這塊土地想要吟唱的幸福嗎?
天上的神啊,請祢保佑,這塊土地,風調雨順。
2018年,有那麼點… 不太風調雨順。阿仁說,「觀音媽離家出走了…」,安和哥說,「我養25年的田地…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影片的情緒有如斷崖似的垂直落下,春夏的腳步,瞬間走遠,秋冬的嚴峻,直接逼近。無措的我們,也只能用手中的攝影機… 持續陪伴。
今年2024年,終於完成這部紀錄片,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小心滑過了中老年歲月,回頭凝望,有點慌,有點涼。崑濱伯走了,崑濱姆也在睡夢中,跟隨離去,但是他們的故事,還在流傳…。是的,紀錄片為觀眾開啟了一扇窗,只要更多人願意推開這扇窗,看見更多值得注視的生命風景,紀錄片就不僅只是一部紀錄片,它將轉換成一分關注,一種理念,一份價值,一個行動力。
坦白說,去年,我曾一度度地被自己的孤單感淹沒,幾乎沒有勇氣推這部紀錄片,擔憂「土壤」這個議題對多數人來說,太冷硬,太疏離;何況幾年前就已經耗盡製作費,沒有資源的我被帶到陌生的會議桌旁,討論是否有機會將《種土》推上群眾募資平台,那感覺… 比過去的八年還魔幻…?? 所幸,我錯了。原來,天真熱情又白日的阿仁不孤單,向自然之道取經的安和哥不孤單,掙扎8年創作的我…也不孤單。很多人都在守護台灣這塊土地的路途上,而《種土》讓大家相遇、相知、相惜… 彼此成為彼此的… 緣起。
感恩,你們的溫暖與力量,陪伴我們一起種土,種下希望。
顏蘭權 07.27.2024 (於颱風呼嘯過後的深夜)
原文出處【種土 Together, Soul of Soil.】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