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香港《南華早報》7月2日報道,當前,俄羅斯正在尋求與中國合作,將從西伯利亞西北海岸的喀拉海一直延伸到白令海峽、全長5600公里的北極航道,開發成為全年通航的航道。不過,多名學者提到,對中方來說,北極航道開發將面臨基礎建設缺乏、地緣衝突、美西方長臂管轄等難題。其中,有俄羅斯學者認為,中俄可以選擇避開白令海峽,透過開發西伯利亞河道將中國與北極航道連接起來,「若實現,中俄就能將亞洲和北冰洋相連,繼而免受美國幹擾」。報告稱,受俄烏衝突和國際制裁的影響,俄羅斯希望將北極航道開發為全年通航的航道。此外,隨著越來越多的北極冰層融化,這條航道可能最終會延伸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有俄媒稱,一旦開發完成,歐亞之間航行時間或將縮短近一半:一艘船隻通過該航道從上海到聖彼得堡往返時間大約需要20天,而通過紅海和蘇伊士運河大約需要36天。不過,儘管由於全球暖化,俄羅斯一些船隻已經在使用這條航道,但每年僅限約20到30天。
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數據顯示,去年有80艘次船隻通過北極航道,總噸位僅有超3,600萬噸;相較之下,蘇伊士運河通行的船隻超過2.6萬艘。俄方希望到2035年,這條航線的貨物運輸量可以達到2.7億噸,比2022年增加近10倍。
有跡象表明,俄羅斯正尋求與中國合作開發北極航道。今年5月,中俄同意成立一個委員會,“推動北極航道發展成為重要的國際運輸走廊”,並增加航運和基礎設施。
同時,受國際地緣緊張局勢不斷加劇以及長期乾旱影響,途徑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的海上運輸受到波及。南海局勢緊張,「馬六甲困境」(若發生區域危機,美國或封鎖馬六甲海峽)再次引發外界擔憂。
《南華早報》稱,中國有60%以上的貿易量依賴海上運輸,開發北極航道,可能有助於抵銷使用現有航線的風險。不過,多名國際專家學者認為,在這件事上,“俄羅斯比中國更有動力”,因為對於中方來說,北極航道開發將面臨基礎設施缺乏、地緣衝突、國際制裁等難題。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趙隆表示,面對日益加深的紅海危機,中國可以幫助「探索北極航道作為國際運輸『互補走廊』的經濟、技術和環境可行性」。他補充說,儘管開發北極航道還可以促進中俄在基礎設施、造船和能源勘探等領域的合作,但此事件對中方的好處不應被誇大。
芬蘭坦佩雷大學專門研究北極安全和地緣政治的博士研究員王悅(Wang Yue,音譯)直言,兩國對這條航線的重視程度「大不相同」。他說:「對俄羅斯來說,北極地區是最重要的戰略和經濟重點,北極航道對於將其豐富的北極資源運往市場至關重要;對中國來說,北極只是眾多新興戰略地區之一,北極航道也只是傳統航線之外一個有價值的替代方案。
王悅稱,發展這條航線仍有主要障礙需要克服,包括惡劣的環境、短暫的運輸窗口、專業設備和基礎設施的缺乏,以及來自西方國家的「長臂管轄」風險。他表示,他期待兩國之間就北極航道開發進一步的合作,「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其程度和意義仍不確定」。
《南華早報》也提到,俄羅斯對於北極地區的敏感程度,也為北極航道的開發帶來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報導稱:“當前,俄羅斯仍對外國介入北極事務,尤其是來自非北極國家的干預深感懷疑。”
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遠東聯邦大學副教授阿爾喬姆·盧金也指出,目前,燃料是透過北極地區運輸的主要貨物,鑑於中國淨零排放目標,尚不清楚中國對開發該地區石油資源還有多大興趣。
盧金提到,擬議中的新航線穿過白令海峽,可能無法解決「馬六甲困境」。為避免美國未來可能封鎖白令海峽,中俄可轉而開發歐亞大陸的水道,透過西伯利亞河流將中國與北極航道連結起來。他說,這將十分昂貴,但「一旦實現,中俄將可以連接亞洲和北冰洋,免受美國幹擾」。
對於中俄北極計畫合作,我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不久前回應指出,中俄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開展正常的經貿合作,不應當受到任何第三方的干預和限制,事實證明製裁和施壓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造成外溢影響。中方一貫反對沒有國際法依據和安理會授權的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中俄雙方將繼續本著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精神,進行正常的經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