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陳儀深館長開場
02:46 演講開始–「臺灣文學」在臺灣:學科體制化
09:14 日治時代的臺灣文學
24:25 通俗小說類型與作品內容概述
1:37:01 小說的異國情調與臺灣在地書寫
1:40:11 通俗小說常見刊載之處
1:48:43 臺灣通俗小說的生產與消費
1:50:23 結語
1:51:08 QA時間
1:57:22 館長提問與回饋
專題名稱:世界與在地:日治時期臺灣通俗小說的文學想像與文化視域
主講人:黃美娥(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時間:2024年4月25日(四)14:00~16:00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日治時代是臺灣小說史的重要發展階段,不僅有賴和、楊逵等人反封建、反殖民的啟蒙書寫,尚有為數可觀具娛樂大眾性質的通俗寫作,且類型多元,包括言情、偵探、歷史、神怪、武俠、科幻,別具豐富意涵,例如言情與自由戀愛的交涉、偵探與現代性並存、武俠與武德共構等。又因為故事背景涵蓋在地與世界,從東方到西洋均成為筆下刻畫對象,而除了引人入勝的有趣情節設計外,箇中更存有臺灣與外界地理關係和知識想像的折射,以及對異國情調、異地文化的斡旋溝通與翻譯,大大開拓了不同於新文學小說的詮釋視野,同時也能藉之一窺帝國主義下臺人日常生活的樣貌。
演講紀要:
小說是古今中外,一直流行的文學體裁,讀者能藉由小說神入一個未知且充滿想像的世界,體會不同的人生。說到臺灣流行的小說,大家會想到什麼?除了瓊瑤的言情小說、金庸的武俠小說,臺灣還有哪些小說題材呢?這場講座從臺灣文學角度切入,帶我們探討臺灣人的文學,乃至小學發展的情況。
臺灣文學從古至今,最初便是口傳的民間文學,到了明鄭時代之後進入古典文學階段,而到了1920年代受到當時新文化思潮影響,進入白話文學的時代。(臺灣文學發展的雖早,卻直到1990年代本土化政策出來之後才將臺灣文學帶入教育體制。)
這場演講,著重的是日本時代的臺灣文學,當時分成兩派,一派是代表古典的雅文學(或稱嚴肅文學),其內涵與主張是白話新文學、提倡反殖民、反封建等思想;而與之相對的是刊登在報紙上的笑話、流行歌曲以及小說的通俗文學,這類的文學文白夾雜地充斥在報紙、新聞、小說之中,其體裁多有妖精鬼怪、掛王掛帥、武俠、言情、歷史等等,且劇情如同今日八點檔般有著高度公式化、程式化的橋段(即狗血劇情),但即便如此仍然廣泛地受到觀眾喜愛。
談到小說,臺灣在日本時代就開始發展屬於我們自己的小說,從1905年開始(亦即臺灣受日本教育10年左右)至1944年終戰前夕皆有創作,創作文字包括漢文、日文、文言文以及白話文,因應各種客群,也是其流傳廣泛的優勢所在。
那是一個臺灣看世界的年代:
由於日本時代的臺灣身處於全球化之下,通俗小說當然也不能自外於那股浪潮,臺灣當時就開始翻譯、改寫經典文學與作品。日本時代臺灣的小說,是相當有趣的研究對象,同時也呈現出臺灣人如何看待世界,黃老師稱這種文學表現為混聲:當時的小說內容包羅萬象,國家涉及中、西、日、英、俄、東南亞等等國家,作者將自己對於該國家的想像以及認識寫進小說當中,寫的篇幅越多,就代表在當時臺灣人的心目中,認為該國家是熟悉而有親近感的。例如西洋以法國為最,這是因為20世紀初法國殖民勢力強大,全世界都認識;而英國(特別是倫敦)則大多是偵探小說的發生背景地點(命案、竊案);美國則多是與逃亡地點掛勾。
通俗小說與臺灣小說家:
臺灣在日本時代的小說主題主要有:偵探小說、武俠小說、神魔小說、歷史小說以及言情小說。
偵探小說可能描寫福爾摩斯、亞森羅蘋來臺灣偵破案件,或者是作家用自己的想像結合知識去描述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的現代都市風情。有名的便是魏清德改寫自柯南道爾《戴面紗的訪客》的《獅子獄》,其中會有一種特殊的筆法,例如當時臺灣人可能沒看過獅子,為了要強調其勇猛,作者便會先描述原先臺灣的老虎有多威猛,但直到獅子一上岸,動物園的老虎跟大象便馬上噤聲,透過這種邏輯性的層層比較,為讀者引入一個新認識的概念。
武俠小說則多是義賊、俠客等角色,臺灣在日本時代寫俠,是因為當時社會上的氛圍使然,日本統治之後,所謂俠者、尚武精神以及道德結合之後,所謂的武德概念便形成了,而武俠小說中,主人公往往就需要具備高度的俠義精神以及武德,才能塑造出俠之大者的英雄氣概。當時的武俠小說不只寫臺灣的俠客,正如我們前述所言,武俠小說全球化的結果便是將全世界的「俠」都寫進來,如同羅賓漢、西洋騎士、三劍客等等。其中著名的是李逸濤的《留學奇緣》,主角是一個勤奮讀書的男子,有一天遇到一個日本女傭以及猶太女子準備復仇,意外改變人生的故事,全書突顯女性形象,將復仇、國仇家恨一肩挑起,而書中的男主角從頭到尾皆沒有名字。
神魔小說則多將神話故事中的角色搬到臺灣,進行一段新的故事,例如洪鐵濤的《新西遊記補》提到孫悟空從天庭往下看,看到地面上怎麼有一團濁氣,原來那個地點就是臺南,結果一到臺南,就發現豬八戒與沙悟淨染上惡習,於是孫行者又踏上了一段矯正社會秩序的故事。
歷史小說的代表作品如謝雪漁的《櫻花夢》,對臺灣人而言,櫻花是日本的象徵,結合黃粱一夢的概念,去描述在科技發達的夢境,沒有戰爭、殖民的世界,如何遭遇奇妙事件,如何找到自己的國族認同,同時也為當時的東亞局勢增添一點戲劇張力。
最後則是言情小說,除了銷量極佳之外,在那個傳統過渡到現代的時間點,提供了臺灣人自由戀愛的指南,當時紅極一時的歌曲〈跳舞時代〉中提到的文明女、要結自由果、開自由花,這些概念如何落實,小說則扮演了具體的實踐指導手冊的角色,失戀是誰的錯?怎麼談戀愛?去何處談戀愛?戀愛要做什麼?戀愛到婚姻會怎樣?失戀了怎麼辦?這些因愛而生的人生問題,在言情小說中都能藉由故事發展而得到解答。當時有名的著作有徐坤泉的《可愛的仇人》(日本時代銷量最好的小說)、吳漫沙的《韭菜花》(黃老師說是當時最煽情的小說)。《可愛的仇人》講的是當時鰥夫寡婦的歸屬跟安置問題,在現代社會中,鰥夫寡婦究竟還能不能有愛人的權利?當中再帶出苦戀、情慾、精神外遇、心靈與貞操的議題;《韭菜花》則將島都臺北形容為罪惡的淵藪,當中的女性角色包羅萬象(貴婦、蕩婦、養女、妾、棄婦、媳婦、女學生),在都市文明中,每個人該如何自處?又會如何掉入陷阱?摩登、封建、戀愛、道德等問題因為各種衝突而浮現。
小說呈現出的雖然可能不是真實案例,但從臺灣人怎麼學習並且寫成小說、各類小說背後的文化意義以及反映出時代交替時面對各種社會議題的心境與解決方法,再到臺灣人的視野如何拓展至國際,都是值得關注與進一步討論的話題。
原文出處 國史館線上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