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中的記憶敘事:從德國經驗看向臺灣紀念空間的更多可能】
時間:2024/06/29(六)14:00 – 15:30
地點: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一樓展演廳
講師:鄭安齊|《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作者
空間與紀念的關係為何?我們可以用什麼方式來敘述空間的傷痕記憶?當紀念邁向公共化,又會遇到什麼樣的挑戰?曾經被遺忘的各地二二八事件經歷、相關遺址,以及受難經驗逐漸被找回來後,如何透過進一步的紀念行動,持續記憶這些場域所乘載的傷痕敘事,是臺灣當前面對二二八轉型正義刻不容緩的議題。
「土地傷痕:二二八事件遺址——南部地區」特展的最後一場講座,很榮幸邀請到《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作者鄭安齊老師。老師投入德國轉型正義工作的紀念實踐研究多年,並相當關注臺灣轉型正義的進程。
此次講座,老師將與我們分享,德國如何透過不同的紀念空間、紀念碑/物的設置,來面對不義歷史、進行紀念工作,也為臺灣的紀念空間與發展帶來更多元的討論與思考。
報名連結!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ZMSdSrPrqzYQBr97n44kmegY5I-3gGQrwWnZCyB16LTzSzQ/viewform
【特展介紹|土地傷痕:二二八事件遺址 — 南部地區】
1947年2月27日,臺灣省專賣局臺北分局專員在臺北市天馬茶房前查緝私煙,爭執間暴力相待、開槍,引起群眾不滿,2月28日前往專賣局總局、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等地遊行抗議,卻遭政府開槍鎮壓。群眾隨後佔領廣播電台將事件消息傳至全臺,各地逐漸響應反抗行動,延伸出屬於地方的二二八事件經歷。
這些行動多非有組織或有計畫,部分民眾出於戰後生活水準劣化的直接感受,將怒火傾瀉於戰後來臺的外省族群,攻擊各地官署、軍警機構,乃至外省人開設的商店,使治安大亂。動亂同時,各地處委會普遍要求軍警收束武力、收繳槍枝,以免造成更大傷亡,也有一些臺灣人以己力保護外省人,使其免於遭難。
二二八事件的動態,使得「二二八遺址」類型多樣,「地點」與「空間」是「事件」發生地,「事件」來自於「人」的行動,因此每個地方都相當不同。
「土地傷痕:二二八事件遺址」系列展的腳步來到臺灣南部,包括嘉義、臺南、高雄、屏東與臺東。遺址中,有常民生活與工作場域;有受難者遭公開槍殺之地;也有民兵與國民政府軍的衝突地等等,這些「土地」都承載著「人」的經驗、記憶與傷痕。本展以南部地區二二八遺址為主軸,從檔案文獻、口述記憶呈現遺址中的事件經過,以及不同人群的行動路徑與受難經歷,透過人與土地的交會,敘述歷史傷痕的出現,重新理解這些被遺忘的遺址空間與記憶。
原文出處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