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影)週五論壇 柯志明、陳兆勇:考釋土牛溝 字幕版 20230203


週五論壇與學術演講
講 題:考釋土牛溝
主講人:柯志明(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兆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專案研究人員)
時 間:2023.02.03 14:30-16:30
地 點:中央研究院人文館南棟8樓802會議室
簡 介:
在公私藏古文書、方志等史料,以及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等先行研究的指引下,作者藉由日治初期土地調查(1898-1905)繪製的地籍圖套疊現代GIS地圖與實地勘查,考證並確認乾隆二十五年官定〈清釐臺屬漢番邊界地圖〉上標示、註明的16處土牛溝所在。借助於最接近清末土地分界狀態且具高精確度(比例尺1/1,200)的現代地圖——地籍圖,作者得以進行更加詳盡確實的土牛溝考證工作,校正先前研究調查的偏誤,並就相關地方治理及社會經濟關係的實作略加釋義。

講者簡介:
柯志明: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臺灣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研究旨趣是透過治理實作的體制分析,建構一個以外來國家權力與在地臺灣社會間之互動作為主軸的歷史解釋架構,為臺灣社會變遷提供一主體性史觀。過去研究的領域包括歷史社會學、發展社會學、工業與勞動關係研究、農民研究,在時間軸上採取逆溯的方式,始於當代農民分類和分化研究以及都市小型製造業生產組織和勞動體制研究,繼而戰後土地改革研究,日治米糖相剋體制研究,終至晚近清治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研究。

陳兆勇: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專案研究人員,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旨趣是土地改革與政權鞏固。研究領域為歷史社會學,著重於國家權力、國家/社會關係,以及運用GIS於歷史研究。

講者(柯志明)完成《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一書後,與本文共同作者陳兆勇循竹塹地區土牛界路線進行一趟朝聖之旅,逐一確認施添福(1990)原初在《臺灣風物》發表的〈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一文中,地圖標示及拍照存證的土牛溝舊蹟。講者1993年初閱邵式柏(John Robert Shepherd)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一書時,就書中引施添福(1990)等竹塹地區研究支持其「族群安定現狀」(ethnic status quo)一說(Shepherd 1993: 13, 453 note 33),百思不解。經細讀施添福(1990)該文後,茅塞頓開,方得擺脫邵式柏前說,構思「重新配置」族群的「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柯志明2001)。飲水思源,謹藉由重新尋訪清代彰化縣、淡水廳16處土牛溝舊蹟以及說明確認所在位置的理由,聊向前輩表達敬意。

演講文稿〈考釋土牛溝〉刊於2022年12月《臺灣風物》,第72卷,第4期,頁9-116(https://folkways.twcenter.org.tw/)。無法自臺灣風物資料庫下載正式刊行版本者,請自下面連結下載作者提供原稿的PDF檔。
https://myspace.sinica.edu.tw/public.php?service=files&t=zbSq39azUCKD9_ljP0KyNPQZ20PqnJ7VYxLWfjBIChzPba3-1LwLON3qK0wBFnyF

相關土牛界的數位地理資訊提供網路分享,讀者可以透過下面連結上網利用〈乾隆臺灣番界GIS地圖〉數位圖檔查看作者確認的土牛溝所在,或利用中央研究院GIS專題研究中心製作的〈WebGIS乾隆臺灣番界圖〉,套疊堡圖以及Google地圖、衛星圖等圖層,或使用Google街景查看。具備GIS操作能力的讀者可自下列連結直接下載作者提供的乾隆臺灣番界GoogleEarth kml檔及QGIS shp檔,自行運用。

乾隆臺灣番界GIS地圖
https://www.ios.sinica.edu.tw/people/personal/ka/map.html

WebGIS
乾隆臺灣番界圖
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 http://thcts.sinica.edu.tw/themes/rc22.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