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主辦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當代風景」單元蒐羅紀錄片大師最新力作與各大國際影展焦點。12部精選強片包含:2021TIDF大受影迷歡迎的焦點影人弗柯・克普(Volker KOEPP)入選柏林影展的新作《離散與恆留》(Leaving and Staying,2023)、今年入圍TIDF國際競賽的梅韓.達馬東(Mehran TAMADON)同年入選柏林影展的作品《無神之地》(Where God Is Not,2023)、俄羅斯匿名團隊獲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展望競賽單元最佳長片的《殘酷日記宣言》(Manifesto,2022)、智利紀錄片大導伊格納西歐.阿奎洛(Ignacio AGÜERO)獲獎連連的《一部電影的筆記》(Notes for a Film,2022)、日本當代備受矚目的影像創作者小田香(ODA Kaori)關注沖繩慘烈戰爭歷史的《GAMA》(2023),以及多部拓展紀實影像邊界精彩作品。
影展套票將於明日(4/10)下午一點於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搶先啟售,每套420元可兌換6張電影優惠券,等於現場票價近5折,並可提前兌換場次,喜愛紀錄片的影迷切勿錯過!影展單場票券則將於下週4月17日開賣,為了幫助觀眾找到自己的愛片,影展團隊也將於本週六4月13日下午兩點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102共享吧舉辦選片指南,為大家細細介紹每個單元的選片與亮點。
重返故土追尋記憶 再現戰爭極權暴力
連番獲得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特別提及、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優秀賞,智利資深紀錄片大導阿奎洛的新作《一部電影的筆記》奠基於一位土木工程師的回憶錄,重返被政府掠奪的原住民土地,邀請白人演員與原民後裔同框演出,以凝鍊黑白攝影重構虛實參半的殖民情境。同樣自真實人物筆下的文字展開追尋,克普的《離散與恆留》圍繞東德著名作家烏韋.約翰遜的文學作品,他多次探訪作家故鄉,凝視地景並以訪談探尋記憶,過去戰爭的離散與紛亂逐一現形,也映照出緊張情勢再現的歐陸大地。
面對極權或戰爭等暴力陰影,當代創作者們以不同方式使之現形。《無神之地》導演達馬東,根據三名伊朗前政治犯受虐的殘酷證詞,重新建構他們記憶中的牢獄空間,並換位重演刑求場景,深入探討極權體制如何壓迫掌控人民;小田香的《GAMA》潛入沖繩戰爭平民躲藏的地下洞窟,以戰後出生的導遊之口,替先人重述因恐懼而集體自殺的慘痛記憶,片中特別再現洞窟的幽暗體感,召喚銘刻於此的苦難;俄羅斯匿名集體創作的《殘酷日記宣言》,則直接剪輯社群媒體上的青少年自拍影音組成全片,看似日常的求學生活,卻處處藏有令人不安的恐怖暴力。
以創新手法呈現真實的別種風貌
延續前幾屆的常設單元「比紀錄片還陌生」,本單元選映的七部作品則在形式上各有創新。《在戰場上》(On the Battlefield,2024)透過一位收音師記錄的在地聲響召喚記憶,以聲音觸及美國城市徘徊不去的種族與社會問題;《三月八日實錄備忘》(March 8, 2020: A Memoir,2023)利用土耳其監控群眾的監視器影像,拼湊攝影機死角外熱鬧的婦女運動,記憶封城前的最後群聚;《無盡的藍》(Blue,2023)由導演和參與產後經驗工作坊的母親們共創完成,將生產心境、體感和產後的憂鬱藍曬顯影,訴說既私密又集體的女性經驗;《野花盛放的記憶》(Wild Flowers,2022)導演取用父親30年前戰後首次返鄉所拍攝的荒蕪家園影像,邀請他重述當年的拍攝回憶,影像與殘存記憶兩相交疊,綻放出嶄新意義。
三部亞洲作品則以實驗手法編織音畫,創造特殊感知。獲得捷克伊赫拉瓦國際紀錄片影展最佳實驗紀錄片的《路上拾影》(Silhouette,2023),導演醉心於散步途徑上的屋舍投影,將之轉描為立體實像串接成篇,為日本東北小鎮日常留下記憶痕跡;南韓作品《夜行》(Night Walk,2023)靈感同樣來自導演的生活環境,將夜晚城郊的山光水色與朝鮮文人詩作、寫意插畫交相疊加,接合成夢一般的沉靜風景;《花火聲影》(Light, Noise, Smoke, and Light, Noise, Smoke,2023)以未留有光學聲軌的超16mm膠卷記錄日本夏日花火,交錯剪黏兩卷素材,使音畫產生規律錯位,為影片建立獨特的韻律。本片也將以膠卷放映,完整呈現作品原始的質地。
第14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將於5月10日至5月19日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光點華山電影館、台北京站威秀影城、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等地盛大舉行。匯集海內外近140部精采紀錄片,並在疫情後首度迎來近百位國際影人。放映與座談之外,更將舉辦講演表演、延伸展覽,盼以豐富多元的內容,拓寬觀眾對紀錄片的想像。更多最新消息將陸續公開,詳情請密切關注TIDF官方網站、Facebook專頁及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