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潮坐在岸邊】
片長:1小時29分。
導演:潘志偉。
導演本事:
一直認為拍攝溪洲部落是一場告別旅程,另一方面也深深覺得這樣一個題材是從「舊」到「新」的歷史契機,也因為某些機緣,觸發我探索到溪洲部落與國家之間,親近卻孤立的國族文化的特殊關係。確立都會原住民的文化存在以及歷史定位,一直是身為被漢化的原住民我們,多年來反覆思考的主題。我們就像被綁在電線竿上的黑狗,來回確認,卻也來回打轉,來回質疑。質疑我們自己。
在漫長歷史之河裡流動,溪洲部落的搬遷,稍縱即逝。我不願輕易提起又輕易忘記,它的過去,它的現在。畢竟這段一百公尺的搬家旅程,我看見的是;人們擁有著堅強的意志,擁有著熱淚盈眶的眼睛,擁有著對家無盡的盼望與模糊的記憶。在這些複雜且矛盾的情緒裡,我用16mm底片膠卷,捕捉當下的歷史光芒,因為人們總說,膠卷不會壞掉,我想珍藏,這段告別的過程。溪洲部落在城市邊緣,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自主空間,對其他都市新生成的邊緣聚落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範例,也是我們會持續討論的命題。我相信在未來,溪洲部落必然影響我們對城市原住民,更多的理解與關照。
故事大綱:
七〇年代,一批依水而居的原鄉阿美族人,遊牧城市,匯集聚落,成為「溪洲部落」。曾經的部落族人他們興建城市,卻遭城市驅離,如今,他們終於在城市邊陲能落地生根。有人留在都市,有人離開回到原鄉,原住民城市化是一種全新的開始,還是另一種關係的破碎。
影片敘述來自花蓮的部落阿美族人,隨著城市的經濟起飛進入城市生活,最終在溪洲部落聚集。他們是這些城市的建造者,但最終卻被驅逐出自己參與建立的家園。透過溪洲部落的搬遷,本片捕捉了一段僅約一百公尺的旅程,旅途中捕捉了族人的堅毅、希望和屬於族人的回憶,團隊以家庭錄影帶式的方式保留在16mm膠卷上,以特殊的錄像方式保留這段不復見的時光。
城市中生長的張祖淼,一位沒有族名的阿美族人,他多年來參與部落的抗爭與協調,見證了舊部落的拆除和新部落的建立。還有族人林松基,他選擇固執地返回花蓮,返回他出生的地方,一處已經面目全非、變成觀光景點的「摩里沙卡」。而搬入新家的張志成,依然保持對歌唱的熱愛,猶記心中那些被拆遷的家園,以及河對岸高聳的社區。
這部影片分享了阿美族人始終深信的傳統信念:在潮落時,耐心於岸邊等待,就能迎來豐盛的收穫。因為這裡是他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