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台灣大選受到全球關注,以地緣政治而言,關係到以美為首之民主陣營圍堵中國的戰略,也關係到外貿為導向的台灣是否重回紅色供應鏈。幸好賴清德贏得總統大選,將延續親美路線,台灣的國際政經角色不至有太大改變。
民進黨失去多數,淪為第二大黨,國會三黨不過半。民進黨法案將不易通過,須與民眾黨協調,第三大黨的民眾黨將因此放大影響力,成為關鍵少數。柯文哲過去主張「大鬧國會」,從未把國會當成政治焦點,現在席次增加,影響力也倍增,國會未來不只可能因國民黨抵制而停擺,也可能因民眾黨主導而暴走。
小黨全面退散,剩下三大黨。以多元民主而言,堪稱民主倒退,小黨多是理念型政黨,沒有小黨百花齊放,理念競爭容易被利益交換取代,人民的政策選擇就會減少,社會團體很難完全替代小黨的國會功能。
服務型政治人物全面獲勝,論述型的菁英紛紛敗選。這是國政視野VS地方思維、價值理念VS利益分配的鬥爭。當立委成為地方議員的升級版,人民把議員送來當立委,國家大政的決策變成地方利益的延伸,這非但不能團結共同體,更會撕裂共同體。尤其不少立委都是地方政治的二代,甚有黑金背景,這不忒是國政地方化,更是派系擴張與階級複製。
藍綠兩大黨都還沒有真正的青年政策,欠缺相應的意識形態與核心價值,仍是傳統的利益競標。去脈絡、非系統的撒錢給糖,只會助長物質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短視,結果是腐化青年而非溝通說服。使民眾黨可以用華麗的口號與純粹的謾罵來挑動世代對立,利用年輕族群不滿的情緒崛起,但事實上根本沒有提出任何具體政策。政治家有說明政策與描述未來的責任,如果放任政治在競相買收青年的淺碟化民粹中墮落,我們的年輕人在尚未為任何理想燃燒以前,就被豢養成現實自私的一代。
面對貧富擴大造成的世代剝奪感之中,傳統的政黨不敢得罪財團,逃避提出平等主義的福利政策,只是競相給糖安撫,而號稱新政治的政客遑論提出解方,根本是惡意激化矛盾來騙取新鮮選票。不論誰贏得選舉,我們都必須提防失去整個年輕世代,因為那等於失去未來。
選舉結果告訴我們:愈來愈多的國民只在乎當下的自己,不願思考共同體的未來,國際主義取代了國家認同,喊要移民比保衛家園更大聲,他們只是故鄉中的異鄉人,台灣社會中原子化 (形成人與人的疏離狀態 彼此不相關) 的存在。而下次大選,我們就要和這樣的人一起決定命運。
(作者為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台灣國家聯盟決策委員)
原文出處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