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周布雅 : 義務教育的目的是啥 ? 20231031

講很多次了,義務教育的目的打從一開始被發明,就是為了大量穩定地培養守紀律的軍人與識字的工人,這是因為工業化時代以後如果還依賴農業時代那樣,識字全靠父母跟教會,工廠的工人根本不夠用,走入國民兵時代以後戰爭頻繁而且需要大量士兵,軍隊也沒耐性先花半年教育新兵聽話守紀律,而火器時代把沒有半點紀律觀念的文盲放到戰場,對我方來說是災難性的,因此當時的國家才願意從國庫花錢給一般人的小孩受教育。

這個花費林林總總加起來很驚人,在當時的國家來說也是很吃力,可是投資個幾年就能得到源源不絕有基礎能力的士兵跟工人,到時候以國力快速增長作為回報,還是非常划算的。

可是更高層次的投入邊際效應就不合算了,因為補助更高層次的免費教育,花費會更大,可是培養出來的學生卻沒有那麼多職缺可以安排,就變成賠錢生意,至於到哪個程度對國家來說划算,就看這個國家的經濟形態如何,需求的人才到哪個層次。

所以近代後發的亞洲國家,都是從農業社會開始招商引資時才認真辦小學國中教育,因為在此以前小學學歷在農村都夠用了,國中以上的學歷對農業時代的農村來說,實在看不出來能幹嘛,硬逼他們子女去上學搞不好還會惹民怨覺得跟他們家庭搶人力。

然後工廠形成規模原有的人力不足,招募來的文盲農民又不適用,國中教育才開始認真辦,高中教育才開始認真規劃的,再後來產業鏈成規模,需要大量本地的高階工人與初階工程師就願意投入更多預算給技職教育了,廣設大學也開始安排時程了,更後來有自己的產業鏈,需要更高階的管理跟研發人員了,就不惜重金補貼跟買設備,開始吸引社會的優秀人才去唸大學了,即使到這個階段,大學先開設什麼科系、後開設什麼科系,都是跟著國家產業佈局在走的。

對於國家來說,這是一門生意,而生意是在能看到回報時他們才願意投入,只看到投資看不到回報的生意,你拿再多願景出來講,就算政府也照樣不肯掏錢。

而既然國家的立場是把它看成一門生意,錢都掏了自然希望回報越多越好,所以在義務教育裡面,在達到義務教育識字跟守紀律的目的這個前提之下,不妨礙儘量塞一些有利於國家管理的教材嘛,愛國教育跟國族教育就是這樣來的,我們現在每個人都很清楚自己是『哪國人』,這是義務教育出現以後才開始這樣的,在有義務教育以前的時代,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更偏向是我是『某某領』、『某某地區』的人,對於國家的認同是很淡薄而且曖昧的,住在爭議地區的人有很多根本答不上自己是哪國人,或者覺得自己都不是,那些事情是上頭的體面人才需要關心的,跟我們無關,現代的民族國家沒有義務教育是沒辦法建立起來的。

而民主化時代以後,因為政府的權力必須跟民眾分享,也必須受民眾監督,所以對於義務教育這門生意應該收穫什麼,民眾作為國家的股東也能說得上話了,那麼民眾作為子女受教育時的利害關係人,就不是那麼只望著投資回報看,開始要求放進去一些目的性沒那麼明確、不是為了政府要賺取回報而是只為了受教育的學童考慮的內容,可是本質上還是相同的,義務教育的作用始終都是給國民未來進入社會之前,評估他們需要哪些能力,而提前做的一個事先培訓,並不是拿來什麼養成聖賢還是思想家的。

講這麼多是要說,義務教育它是非常功能性的,它的功能就是事先給國民打底,讓他們在出社會之前先擁有團體生活經驗、養成遵守規則與法律的紀律性、在進入高中以前先擁有足以銜接高中教材的基礎知識,剩下來的部份其實怎樣都可以,因為只是培養這些部份的話花不了那麼多時間,其實還剩下很多時間可以彈性使用。

這個怎樣都可以的彈性範圍,在非民主的國家自然是政府全部拿來運用,全都用在對國家管理有幫助的地方,例如愛國教育忠誠教育之類的,在民主國家就會作為官僚集團與民眾代表的角力場,彼此爭執應該用在我希望的地方。

極端講我覺得義務教育就算把七成都用在看漫畫影響都不大,雖然說自然不可能真那樣幹,因為只是要達成上述目的,守紀律、懂團體生活、擁有銜接高中教育的基礎知識,只是這些的話說實在三成時間夠用了,只是大家都希望把小孩子變成自己希望的樣子,所以對於剩下的時間應該怎麼支配就有不一樣的想像,可是最終無論哪一方,考量的都只是它作為工具的功能性而已。

你希望你的小孩將來怎麼樣,最根本你是不能指望丟去學校之後一切都會搞定的,你想要小孩學的東西說來說去只能指望自己,你自己連岳飛的皇上叫什麼名字都搞不清楚,整天如喪考妣學校不教傳統美德學生不知道岳飛了,有意思嗎?大部份那些人中國史爛成這樣活得照樣很滋潤啊,別把自己無能為力的缺憾事情都丟給學校,那最終只是一門生意,真的不會替你做那麼多。

原文出處 周布雅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