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說《家變》在文壇占有一席之地的台灣小說家王文興於9月27日辭世,享壽84歲。
王文興1939年出生於福建省福州,1946年舉家遷台,來台之初,暫居東港,2年後遷居台北紀州庵。就讀師院附中(即今師大附中)時對文學產生興趣,同時開始寫小說,畢業後考取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1960年和同班同學白先勇、歐陽子、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早期的《現代文學》編輯事務多半由他負責。台大畢業後,他前往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作家工作室從事研究,獲得碩士學位。1965年回國,在台灣大學外文系擔任講師,教授小說課程,後來也在中文系任教,直到2005年1月退休。
王文興1973年出版小說《家變》,對台灣藝文界引起極大震撼與迴響。《家變》是一部斷裂、跳躍記憶的家族史。從內容到形式、情節、結構,語言文字,在當時的台灣文壇都是具創新實驗性,此書最大的成就,在於語言的創造與更新,卻也因此被挑起是「離經叛道」的「異端」之說。
王文興為現代文學從事教學、闡釋以及辯護工作,文學創作在遣詞用字方面,極為斟酌,習於左右推敲,以求最精煉簡潔的效果。小說代表作包括現代主義名作《家變》、《背海的人》、《剪翼史》等、短篇小說《龍天樓》、《玩具手槍》(2書後來併入《十五篇小說》等、評論集《書和影》、文集《星雨樓隨想》、《新舊十二文》等,作品深具實驗性與創新性,具有個人美學風格,並在2009年榮獲國家文藝獎殊榮,導演林靖傑曾在2011年完成以王文興為主題的紀錄片《尋找背海的人》。
學者張誦聖教授曾評其文學成就:「王文興是當代台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長篇小說《家變》和《背海的人》體現了現代主義美學的精髓。就形式實驗而言,這2部作品將小説文字的音樂性和象徵潛能推展到極致;內容方面則逼視家庭倫理背後的幽微、探索人類生存尊嚴的底線,對台灣戒嚴時期保守妥協的主導文化提出了嚴肅的針砭。王文興致力於經營一個獨特的文學創作典範,數十年不懈,在學界中倍受尊崇。2009、2011年分別獲頒的中華民國國家文藝獎和法國『藝術與文學』勳章,則見證了主流體制對他傑出成就的肯定。」
原文出處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