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文資局大力推動「文化路徑」,這在歐洲行之多年結合文化景觀、遺址、生態、觀光,用海路、陸路、鐵路、定期遷徙移動的行路串連曾經共感、共生、共創的工業、產業、宗教、藝術、歷史設施等作為「主題文化路徑」。其著重基礎在於「系統」與「脈絡」的建立,這需靠歷年的文資盤典與維護保存,而路徑建立更可包含未被列入的文化性資產,尤其曾「被遺忘」、「有意被捨去」的殘件、遺構等等。「跨」則是文化路徑的特色,跨地域、跨公私部門、跨族群、跨文化體現等,這兩部分是我看重歐洲文化路徑套用在台灣,甚至由民間主動,發起私部門包圍公部門的解放行動。
前日參與了文資局舉辦的文化路徑思路與實踐國際論壇,與談了糖業、礦業、林業文化路徑的實踐會議。這三年來也參與了十幾場該計畫審查,順勢總結一下小小的心得。更重要的是為糖業文化路徑總缺少台灣糖業公司的位置,給一些小小的建言!
1、文化路徑像行動研究,不同的主體,不同的行動成果與挫折。
2、文化路徑也是檢證文化基礎工程落實的指標。
3、公私部門具在文化路徑上的主題路徑,雖然公部門的態度決定了路徑的完整,但空缺也是路徑持續的動力,集結私部門產生文化力量,不再被邊緣、被否定,進一步迫使公部門面對與加入。
4、台灣的文化路徑會慢慢有自己的體例與模式,跨度在主題展現、藝術文化、社區特色、跨域合作將是主題路徑的亮點。
5、文化路徑也可成為人民自主串連主題文化性資產的行動方式,建構自己(社群)的文化路徑,不重視設施的完善,重視系統下遺址、殘缺與完整的對照,並以文化地圖(GIS)匯聚資源,形成走讀台灣的一種方式。
第3與第5點是地方、個人、私部門可用的方法,這也是為何我視「文化路徑為行動研究」,甚至是集結主題私人文化資源的方式。以台糖為例,試問,若這平台能夠建立,台糖圍牆外的文化性資產、遺址、殘件、退休人員的口述記憶、國家檔案局、台史博等的資料就可先匯聚。從數位地圖再到現場踩踏的行路,糖業文化路徑就會隱然呈現,以人民為主的糖業主體性才能建立!
原文出處 曾則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