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很久,還是決定寫下這篇。
這是一個關於我父親的故事。
他生在舊金山和約簽署後的兩年,一個彰化的農村裡。
他有近十個兄弟姊妹,他排行第六,那個年代,男生在農村就是種田,恰巧父親從小就很會唸書,所以,他是家裡唯一考上彰化高中的,他也是家裡唯一考上大學的。
不過,第一年他考上了文化大學,自覺學費太貴了,於是重考了一年,據他說,他本來很想填台大中文,可是,為了出來好找工作賺錢,他毅然選了大同工學院的電機系。
大同的老師很不錯,父親在大同畢業後,先到大同公司工作,而後,到了Sony 台灣、台灣國際標準電子、西門子台灣……
當時,民國70年代,外商的薪水確實給的不錯,加上父親很省,終於讓他存到了一間在現在捷運芝山站附近的公寓。
對,那就是後來的我家。
之後,雖然他的工作越來越好,他還是很省,常常吃不完的剩菜他繼續吃,連我們飯吃不乾淨他也會生氣。
那就是他過去的生活經驗,讓他知道,靠自己存錢賺錢,才能有好的生活與未來。
不過,父親跟母親也很早就告訴我們家的小孩,我們這一代大概是不可能靠自己在台北買房了。
所以,他們不要求我們要買房,不要求我們要賺更多錢,他們只希望,無論我們做什麼,都要讓自己好好的生活,快樂的過生活。
他們為了生活,苦了半輩子,為的就是希望他們的孩子,不要再受一樣的苦。
然而,現實是,我這輩的,當有成家的需求時,面對到的,還是過往的價值觀,還是需要有一個屬於自己遮風避雨的地方,只是那代價越來越高,薪水卻還是沒漲。
所以,我不會去消遣那位說「買大安區買不起」的同學,沒有人告訴他該怎麼做,沒有人告訴他上一代為了買一間房也是要含血含淚的拼。
有錯的,是那些告訴他,所有的錯,所有的問題,都是別人的問題那些老師,那些網紅。
我們該做的,是告訴他,其實,有很多路可以走的。
原文出處 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