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從500張圖入門台灣史】
作者:李筱峰
出版社:遠景
出版日期:2023/05/24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
內容簡介:
只看圖片能了解歷史嗎?
當然可以!歷史影像往往比文字更能讓後人理解歷史。與其以何等的生花妙筆來描述一百年前「台灣文化協會」的「活動寫真班」林秋梧他們如何放映電影啟迪大眾,如請讀者看一張當年他們放映電影的場景相片,要深刻而貼切。就讓李教授用五百張圖,領你輕鬆入門台灣史。
===============
作者簡介:李筱峰
史學者,政論家。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
著有:
《台灣近現代史論集》
《台灣革命僧林秋梧》
《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
《台灣民主運動40年》
《解讀二二八》
《二二八事件回憶集》
《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
《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
《戰後台灣變遷史略》
《台灣歷史閱覽》
《60分鐘快讀台灣史》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
《台灣近代名人誌》
《快讀台灣歷史人物》
《台灣人應該認識的蔣介石》
《進出歷史》
《228事件前後中國知識人的見證》
《與馬英九論台灣史》
《台灣史101問》
《踏過我心坎的人》
《快讀二二八》
《以地名認識台灣》
《台灣之「國」》
《李筱峰69回憶錄–小瘋人生》
以及政論集約十餘冊。
===============
序
怕看太多字傷眼睛嗎?
或是太忙,無時間讀長篇累牘的文字書寫嗎?
過去因為政治環境特殊,沒有機會了解台灣的歷史。台灣民主化、在地化之後,我們可以讀台灣歷史了。但是基於上述的原因,還是有許多人無時間、無眼力讀台灣史。基於這個考慮,我曾編寫《60分鐘快讀台灣史》一書,方便簡單入門台灣史。但是依然有人認為還是「字太多」,於是我進一步想,那麼我來編一本以圖片為主的台灣史,不能再嫌「字太多」了吧!如果還認為字太多,那就純粹看圖片總可以吧?
只看圖片能了解歷史嗎?當然可以!
傳統歷史家習慣以文字記載歷史,甚至有些頭腦僵化的學者認為以文字記載歷史才是史學的正途。但是自從1839年法國畫家路易達蓋爾(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發明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將人類的生活透過影像記錄下來之後,史學的發展逐漸從過去以文字敘述為主的「書寫史學」(Historiography),擴展出透過「視覺影像」傳達歷史的「影像史學」(Historiophoty)。
什麼是「影像史學」(或說「影視史學」)?
以美國學者Hayden White的解說,他認為「影視史學」是透過「視覺影像」和「電影話語」來傳達歷史以及我們對歷史的見解;台灣學者周梁楷則認為凡是任何圖像符號,不論靜態或是動態的,都屬於這個範圍。他指出「影視史學」可分為有兩方面:
一、以靜態的或動態的圖像、符號,傳達人們對於過去事實的認知;
二、探討分析影視歷史文本的思維方式或知識理論。
所以歷史影像往往比文字更能讓後人理解歷史。例如,與其我以何等的生花妙筆來描述一百年前「台灣文化協會」的「活動寫真班」林秋梧們如何放映電影啟迪大眾,不如請讀者看一張當年他們放映電影的場景相片,要深刻而貼切。
基於影視史學的意義,我選編了五百多張圖片,來讓讀友貼近歷史場景,入門台灣史。
===============
內容連載
在近代外來族群及外來政權移入台灣之前,台灣早已居住有長達數千年甚至數萬年的原住民族,不論是被稱為「高山族」或是「平埔族」,都屬於「南島民族」,或稱「南島語族」(Austronesian,或譯為「印度尼西亞語族」)。
南島語族的地理分布很廣,北起台灣,南至紐西蘭,東到復活島,西至馬達加斯加。台灣是南島語族分布範圍最北的地方。
有許多學者認為台灣是南島語族的原鄉,大約在五、六千年前以台灣為起始點,經七個階段的遷徙擴散,遍布到今天的南島語族範圍。最後階段在六百多年前擴散到紐西蘭。
台灣的南島語族,被後來的移入者,依地緣關係,將居住在山區或偏山區者,稱為「高山族」,居住在平地者叫「平埔族」。人類學者再將高山族和平埔族細分成許多亞族。
由於地緣的關係,「平埔族」較早與外來族群(特別是來自中國閩粵移民)接觸,開始產生混血,及文化社會解組,其「漢化」情形在清領時期為最。以致各族語言消失,在身份認同上也自以為是「漢人」(其實閩粵人也不是漢人,而是漢化的「百越族」,所以稱「漢語族」較為周延)。
回到19世紀前,平埔族各族的分布範圍還很清楚。至於「漢化」較慢的「高山族」各族分布範圍,至今仍清晰可辨。
上面這張地圖是繪製於1699-1704年頃的〈康熙台灣輿圖〉,台灣西部從北到南遍布各社的平埔族聚落,經統計:平埔族聚落有一百二十個社;漢語族聚落只有六十五個庄,至於山地和花東地區還未畫進來。可見到了17、18世紀之間,台灣社會的居民還是以南島語族為主。
今天台灣的三百五十多個鄉、鎮、區的地名,仍有半數地名源自於南島語族的發音,至於更小的地名,源自南島語者更多。從這麼多的平埔族、高山族的地名的存在,再對照〈康熙台灣輿圖〉,不難得知今天台灣人當中混有南島語族血統的人,不在少數。
1744年(清乾隆9年),一位名叫六十七的滿州人,奉乾隆皇帝之命,擔任御史來台灣巡查。他查訪民情,採風問俗,觀察許多台灣南島民族(多為平埔族)的生活。回去之後命畫工畫成《台海采風圖》、《番社采風圖》,是了解18世紀台灣平埔族生活的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