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三連講堂】張炎憲台灣史新銳學者講座 4/14 蘇峯楠【繪圖註說:臺灣漢人地方社會製圖活動的空間論述與人群競合】


台師大台史所 新銳講座第四場,敬請踴躍參加~

講題:繪圖註說:臺灣漢人地方社會製圖活動的空間論述與人群競合
主講:蘇峯楠(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 助理研究員)
時間:2023年4月14日(五)14:30-16:30(加入我的行事曆)
地點:文學院B1會議室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師大台灣史研究所

======

三連講堂緣起
「吳三連講堂—張炎憲台灣史新銳學者講座」乃承續張炎憲教授「提攜後進」、「治史起造台灣國」的典範與精神而舉辦,旨在鼓勵以研究台灣史為主之新生代博士,尤其是近十年來研究台灣歷史相關領域之新一代學者,藉由講座的方式來分享他們研究的成果,不啻讓這些新銳學者有一個發揮的舞台,亦藉此讓國人知道台灣史學仍承續典範、不斷擴展,隨著時代的演變和科技的進步,無論研究的觸角、廣度和深度更趨多元和成熟。除了肯定和鼓勵這些新銳學者,期使他們繼續深耕台灣這片歷史園地,培育更多的歷史種子,「咱國家的歷史自己寫」,為台灣書寫一頁頁輝煌的歷史。自2018年開始前兩年在228國家紀念館舉辦「承續典範、深探台灣:張炎憲史學的拓展」,而後2020~2021兩年在師大接續舉辦。

======

蘇峯楠 Su, Feng-nan
書畫文獻處 助理研究員
分機 2953
email
woodsouth@npm.gov.tw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
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經歷
2022.09~迄今 –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
2022.08~2022.08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助理研究員
2018.03~2022.08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研究助理
2016.07~2017.06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培育

研究領域
臺灣史
地圖史
歷史地理
圖像研究
物質文化

榮譽
張隆志主編、與林逸帆等人合著《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獲第44屆金鼎獎圖書類非文學圖書獎,2020年。
碩士論文《臺南地區寺廟儀仗器物之研究》,獲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第8屆博碩士班學生研撰傳統藝術學位論文研究獎助,2006年。

著作
學位論文

蘇峯楠,〈清人繪製臺灣「番俗圖」的視覺與物質文化〉,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21)。
蘇峯楠,〈臺南地區寺廟儀仗器物之研究〉, (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期刊論文
蘇峯楠,〈基督徒與博物學家的雙重視野:馬偕筆下的19 世紀臺北地區漢人民間信仰活動〉, 《博物淡水》,14期(2022.7),頁64-68。
蘇峯楠,〈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濁水溪上游聚落與道路手繪地圖〉的地景圖像與地名〉, 《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22期(2021.11),頁73-116。
蘇峯楠,〈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福爾摩沙島宣教地圖〉解題〉, 《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18期(2019.11),頁143-156。
蘇峯楠,〈臺灣傳統城市的公共墓葬事務——從《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兩幅義塚圖看起〉, 《故宮文物月刊》,438期(2019.9),頁4-19。
蘇峯楠,〈清治初期臺灣知識地理編製:美國國會圖書館藏〈臺灣地里圖〉略論〉, 《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15期(2018.5),頁133-165。
蘇峯楠,〈從土牛到水牛:人地對話裡的歷史經驗與文化地景〉, 《臺灣風物》,66卷4期(2016.12),頁11-19。
蘇峯楠,〈追海的足跡:臺南市舊魚市場與城市歷史空間〉, 《放築塾代誌》,18期(2016.12),頁4-9。
蘇峯楠,〈長眠的原住民:臺中市外埔區1790年厚重四老墓概述〉, 《臺灣風物》,65卷4期(2015.12),頁11-18。
蘇峯楠,〈清治臺灣番界圖的製圖脈絡:以〈紫線番界圖〉的構成與承啟為中心〉, 《臺灣史研究》,22卷3期(2015.9),頁1-50。
蘇峯楠,〈「大畏民志」石額由來之釐疑〉, 《臺南文獻》,2期(2012.12),頁140-153。
蘇峯楠,〈不銹壞的歷史足跡——《馬偕日記:1871-1901》〉,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66期(2012.10),頁31-34。
蘇峯楠,〈臺南市忠烈祠原臺南神社神馬銅像的興廢〉, 《臺灣文獻別冊》,42期(2012.9),頁48-61。
蘇峯楠,〈歷史事實、文學想像與文物詮釋:論「閑散石虎之墓」碑文物內涵的形成〉, 《臺南文化.南瀛文獻》,合輯期(2011.11),頁35-47。
蘇峯楠,〈原臺南師範學校的紀念庭園、校內神社與狛犬〉, 《臺灣文獻別冊》,38期(2011.9),頁24-38。
蘇峯楠,〈苗栗市貓裏山公園能久親王駐馬殘碑考〉, 《臺灣文獻別冊》,36期(2010.12),頁29-39。
蘇峯楠,〈文化遞嬗與風格綜融:臺南市南山公墓日治時期墳墓的觀察〉, 《臺灣史學雜誌》,9期(2010.12),頁91-121。
蘇峯楠,〈記臺南市新發現的兩座明代古墓──兼論其墓碑形制〉, 《臺灣文獻》,61卷3期(2010.9),頁367-400。
蘇峯楠,〈由詩入書:從謝星樓墓碑看其文人創作歷程〉, 《臺灣文獻別冊》,32期(2010.3),頁47-55。
蘇峯楠,〈臺南市法華寺、竹溪寺兩件乙未年古匾〉, 《臺灣文獻別冊》,31期(2009.12),頁39-50。
蘇峯楠,〈臺南公園「忠魂之碑」的滄桑〉, 《臺灣文獻別冊》,30期(2009.9),頁1-14。

研討會論文
蘇峯楠,〈臺灣傳統漢人社會的地圖繪製活動及其製圖觀點〉, (廈門大學,中國福建省廈門市:第14屆民間歷史文獻論壇,2022年11月27日)。
張銘宏、蘇峯楠,〈利用紫外線紅外線多頻譜相機檢視「建興庄公館漢人給望仔立社領取物資木籤」字跡〉, (國立臺灣博物館古生物館簡報室,臺北市:2022年博物館藏品科學檢測工作坊,2022年9月17日)。
蘇峯楠,〈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1875年〈水沙連六社全圖〉的地景與空間圖像〉, (線上辦理:2021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21年12月16日)。
蘇峯楠,〈在墓地裡發現臺南:近百年來臺南府城近郊墓地的調查活動與研究傳統〉,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第一會議室,臺北市:第四屆研究記錄亞太墓地研討會:遷移、信仰與民族,2019年5月17日)。
蘇峯楠,〈臺南府城近郊墓地的調查活動與研究傳統:兼思索博物館在當中的角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階梯教室,臺南市:共筆臺灣:地方學的新展望研討會,2019年4月14日)。
蘇峯楠,〈2016-2017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史料與工具書類〉, (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3樓演講廳,臺北市:2016-2017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2018年12月6日)。
蘇峯楠,〈臺南市一般古物「鄭成功草書」的歷史想像與文物詮釋〉, (逢甲大學第六國際會議廳,臺中市:文化資產與物質文化研究:回應與挑戰——第四屆歷史與文物國際學術研討會,2018年11月2日)。
蘇峯楠,〈〈赤崁耕地圖〉所描繪的17世紀中期臺南地景及其歷史空間〉, (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國際會議廳,臺南市:第五屆南瀛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政治、經濟、文化核心的建立:早期南瀛(10-18世紀),2017年10月20日)。
Feng-nan Su,”Mapping the Border(s): Contexts of Space and Knowledge in Aboriginal-Boundary Maps from Taiwan under Qing Rule” (paper presented at21st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Institute of Oriental Manuscripts of RAS, Saint Petersburg, Russia, 826, 2016).
蘇峯楠,〈〈紫線番界圖〉之構成與承啟:兼論清治臺灣番界圖的製圖脈絡〉, (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臺北市:紫線番界圖與十八世紀臺灣邊區社會學術研討會,2014年11月28日)。
蘇峯楠,〈1895年日本における台湾地図の空間意識について〉, (東京大學駒場校區,日本東京:臺灣史研究的新思維、新挑戰──構想.史料.論點,2014年1月22日)。
蘇峯楠,〈美國國會圖書館藏〈臺灣輿圖〉的歷史考察、製圖再現與清初臺灣空間論述〉, (新店中信商務會館,新北市:2012第5屆臺灣史青年學者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年3月23日)。
蘇峯楠,〈淺論許丙丁古典詩中的府城風景〉,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南市:2011許丙丁學術研討會,2011年11月26日)。
蘇峯楠,〈論清代臺南赤嵌樓的地景內涵及其旅遊書寫〉, (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2011年臺灣旅遊文學暨文化旅遊學術研討會,2011年3月24日)。
蘇峯楠,〈文化遞嬗與風格綜融:臺南市南山公墓日治時期墳墓的觀察〉,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2010臺灣族群、社會與文化研討會,2010年6月5日)。
蘇峯楠,〈竹溪寺:一個「文學地標」面向的初探〉, (高苑科技大學,高雄縣:2010年南臺灣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2010年5月21日)。
蘇峯楠,〈歷史性建築與博物館結合的觀察:以國立臺灣文學館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2009會展與城市行銷學術研討會,2009年10月16日)。
蘇峯楠,〈臺灣傳統寺廟儀仗器物「執事牌」之初探:以臺南地區寺廟為例〉, (高苑科技大學,高雄縣:2007年南臺灣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2007年10月25日)。
蘇峯楠,〈臺灣傳統寺廟儀仗器物源流脈絡初探〉, (長榮大學,臺南縣:2007年五校六所研究生學術聯誼會,2007年5月19日)。

專書
陳怡宏主編,蘇峯楠等合著,《看得見的臺灣史.時間篇:30件文物裡的日常與非常》(臺南、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3.2)。
侯怡利、陳玉秀、蔡承豪、童文娥、李子寧、呂孟璠、蘇峯楠、李文媛、石文誠,《物語——原.民.官: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展圖錄》(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22.9)。
蘇峯楠主編,蘇峯楠等合著,《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臺南、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2.6)。
李子寧、侯怡利、陳玉秀、蔡承豪、童文娥、蘇峯楠、李文媛,《看見藏品裡的原民官——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合特展導覽手冊》(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21.12)。
蘇峯楠,《行走的臺南史:府城的過往與記憶》(臺北:玉山社,2020.2)。
張隆志主編,林逸帆、蘇峯楠等合著,《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臺北:貓頭鷹,2019.11)。
謝國興、陳宗仁主編,蘇峯楠等圖說撰述,《地輿縱覽: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8.12)。
葉高華編著,蘇峯楠轉譯圖繪製,《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解讀》(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7.11)。
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主編,蘇峯楠等解讀,《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12)。
范燕秋、蘇峯楠等撰稿,《續修臺北市志.卷九.人物志.社會與文化篇》(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14.11)。
陳翠蓮、蘇峯楠等撰稿,《續修臺北市志.卷九.人物志.政治與經濟篇》(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14.11)。
盧明教主編,蘇峯楠等合著,《濃濃關廟情.戀戀香洋風》(臺南:臺南縣關廟鄉公所,2010.11)。
戴文鋒主編,蘇峯楠等合著,《東山鄉志》(臺南:東山鄉公所,2010.2)。

專書論文(專書或論文集之一部分)
Feng-nan Su, “The Whole City is a Museum: The Museums of Tainan”, inWalking into Tainan’s Past and Present, ed. Sean Lin (ed.) (Taipei: Academia Sinica Center for Digital Cultures, 2020.9), 82-91.
蘇峯楠,〈〈赤崁耕地圖〉所描繪的17世紀中期臺南地景及其歷史空間〉, 劉益昌、Ann HEYLEN(賀安娟)主編,《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V:早期南瀛》(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9.9),頁29-78。
蘇峯楠,〈整座城市就是博物館:臺南博物館巡禮〉, 李佳卉主編,《臺南歷史地圖散步》(臺北: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9.1),頁82-91。
蘇峯楠,〈淺論許丙丁古典詩中的府城風景〉, 陳明仁主編,《菅芒.漂浪.小封神——許丙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臺灣海翁臺語文教育協會,2013.7),頁100-119。
蘇峯楠,〈苦行的圖像——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文藝作家簽名真跡」文物述考〉, 許素蘭主編,《考掘.研究.再現——臺灣文學史料集刊第一輯》(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10),頁75-87。
蘇峯楠,〈清代臺南府城的文學地標及其城境書寫:以赤嵌樓與竹溪寺為例〉, 楊護源主編,《館藏.複製.行動——國立臺灣文學館館員論文集刊2010》(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8),頁195-272。
蘇峯楠,〈論清代臺南赤嵌樓的地景內涵及其旅遊書寫〉, 黃元正總編輯,《2011年臺灣旅遊文學暨文化旅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市自然史教育館,2011),頁27-51。
蘇峯楠,〈竹溪寺:一個「文學地標」面向的初探〉, 簡文敏總編輯,《2010南臺灣歷史與文化論文集》(路竹:高雄縣自然史教育館,2010),頁275-299。
蘇峯楠,〈歷史性建築與博物館結合的觀察:以國立臺灣文學館為例〉, 立德大學會展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編,《會展與城市行銷學術研討會專刊》(臺南:立德大學,2009.10),頁B187-B205。
蘇峯楠,〈臺南新樓聚珍堂〉, 傅朝卿等著,《鑒往知來:消失的文化資產特展圖錄》(臺南: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2008.12),頁26-29。
蘇峯楠,〈臺灣傳統寺廟儀仗器物「執事牌」之初探:以臺南地區寺廟為例〉, 陳立驤總編輯,《2007年南臺灣歷史與文化論文集》(高雄:高苑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8.2),頁157-179。

主編專書(論文集)
蘇峯楠主編,蘇峯楠等合著,《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臺南、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2.6)。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