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朱家煌 影評 : 30年後重看「悲情城市」


一整天的班上完,趕上2230在駁二電影院的「悲情城市」,這是一個瘋狂的時段,看完已經半夜一點多,本來以為是包場,結果還是來了10幾個,都是年輕人,實在不好意思,宅醫拉高了現場的平均年齡。不過以這種非商業娛樂片,而且氣氛沉悶又冗長的電影,居然有年輕人願意花時間看到半夜,確實有一定的覺悟,可以確定不是對萬物只會用食物換算的無腦藍白丁韓極混。

上一次看這部電影,宅醫還是一個接受過完整黨國洗腦教育的高中生,台灣本土意識雖然已經萌芽,但是沒有足夠的資訊來源,所以只能隨著電影的情節單方面的接收。當年對宣傳海報上那張出征旗飄揚的照片印象深刻,沒想到在電影裡面是沒出現的場景,但是那個畫面卻影響宅醫一生,甚至在30年後投入保存台籍日本兵歷史的工作。有可能是因為一開始就沒有打算拍這場戲,這張照片主要是要交代當時林家四兄弟就有兩人出征,其實可能也不是當軍人,因為二哥是醫生,三弟是翻譯,所以都有可能是軍屬。而且阿祿師雖然自稱在日本時代是讓政府頭痛的流氓,但還是讓兩個小孩參戰,這代表他並不是黨國認為的抗日志士,而只是單純因為地方利益反對當時的政府,一旦國家有需要,家裡還是歡送出征。

裡面靜子先生彈風琴唱的「紅蜻蜓」縈繞在腦中,當然後來也有收藏到蟲膠版本的唱片。還有小川校長出現時候的「ふる里(故鄉)」,這是在「灣生回家」紀錄片的主旋律,在當年宅醫根本無法辨識出這首歌。「ふる里」出現在小川校長父女即將被引揚回本土的場景,用這首歌,其實也在隱喻,台灣或是日本本土,哪一個這些人的故鄉那種複雜的情緒。

過了30年,不僅人生經歷歲月的磨練,在背景知識上也非同日而語,重新看這部電影,也浮出不少細節。電影一開頭昭和終戰詔書廣播中,電燈亮起來,文雄把黑色布燈罩翻開綁緊,這是戰時的防空措施,也有專門使用的防空燈泡,只有底下有透光,其餘薰黑,避免光線往外擴散,這樣的細節考據在當時的台灣電影裡面如同鳳毛麟角。文清的房間裡面,有一幅掛軸,仔細看才發現是「楓橋夜泊」,日本人最喜歡的漢詩,那個意境不論戰前戰後,到過蘇州的日本人都會想去寒山寺一遊。

掛軸前那台留聲機跟蟲膠曲盤更是讓人覺得劇組的用心,最近拍攝的流麻溝15號,劇組還在新生訓練大隊長的房間放一台讓人出戲的喇叭花留聲機,但是在1980年代,那時的蟲膠唱片收藏研究還沒有像現在那麼熱門跟普及,悲情城市的劇組居然可以如實還原現場,連音樂都有曲盤的刮盤音,只是不知道是否為現場收音,但是這部份要打120分鼓勵一下。

其他的場景,如文良到醫院送水果的竹編籃,文雄兒子的竹製嬰兒床,演員使用的口語如「本島人、日本時代、曲盤」以及不同語言間的聲道轉換,已經幾乎還原那個時代的氛圍,台語也少有現代支語的污染,這部份大概已經是典範,後面的電影如賽德克巴萊、Kano、流麻溝15號都只是在向悲情城市致敬而已。不過文清去找寬榮的路上遇到一台左駕車,當時的環境,台灣主要還是右駕,這部份可能比較困難,畢竟1980年代要找在台灣能上路的古董車只能左駕,不然拿不到行照。

至於裡面演技最好的其實是素人「辛樹芬」,雖然不是職業演員,但是感情的投入卻是非常到位,最重要的是她的「昭和感」,甚至比日本演員更具時代感,那個樣子就是阿嬤老相簿裡面人物,就算放在日本酒類廣告海報也不會有違和感,可惜退隱以後完全人間蒸發,不然台灣應該會多一個時代代表性的演員。

因為30多年來,有關228的文獻資料越來越多,論述也隨之修改,所以有不少台派對這部影片裡面隱晦的黨國史觀非常不滿,甚至有人拒看。不過如果本身已經具有一定的歷史背景素養,再加上破除黨國史觀的框架,其實還是可以看出不少細節,至少可以讓台灣人清醒一點,當年被屠殺的人,大多是認同歡迎「祖國」的台灣菁英,甚至以跟日本政府作對為榮,但是最後成為落後文明統治下的灰燼。對比現在的狀況,扯台派政府的後腳向滯納匪徒輸誠,下場也會跟他們嘲笑的228犧牲者一樣。

看電影其實需要安靜,雖然前座的年輕人一直在幹譙國民黨,但是宅醫很欣慰,記住台灣這段悲慘的歷史,而且知道冤頭債主是誰,台灣就有希望了。

#ゴミ丼わかんりんにゃれ

原文出處 朱家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