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坑:地名的野生思考(一九八)
桃園大溪娘子坑是北部遊山玩水中的好景點,地名啥意思?地名學第一個步驟「聽音辨義」,聽音後知道並非文謅謅的相公、娘子(Nîu-kíann),是娘仔(Nîu-á)。音確定接著要辨義,Nîu-á應該不能往「單身娘仔守空房」的「娘仔」情愛方面去想吧,因此一般人會想到蠶的臺語Nîu-á。
不過,若定義為蠶坑,那麼該地風景是否曾經有人養蠶滿坑、或野生蠶滿谷,現在已經遭破壞,景物皆非、芳蹤已杳?嚇死蠶寶寶了。合理與尋常的定義,應該是長滿桑樹(娘仔樹)的坑谷,全名應為:娘仔樹坑Nîu-á-chhīu khenn,如同臺灣各地有「楓樹坑」、「樟樹空」與「樹梅坑」一樣。
解釋與探究地名的產生,不止是地理學的範疇,跟臺灣史關係也特別密切。有娘仔坑,那臺灣何時開始利用桑葉養娘仔(蠶)? 一般文章說是鄭成功與劉銘傳時代,哈,這好比是推崇鄭劉兩人教臺灣人學會呼吸、撒尿,功業彪柄一樣,無聊又抹殺事實。蠶的故事多,老番只講一則:中國人講究男耕女織的民族傳統,但大清帝國佔領臺灣時,常說臺灣「不蠶桑……故其民多游惰。婦女衣綺羅……好遊成俗」,臺灣男女不種桑樹與用蠶絲紡織,實在有夠懶惰。
這是不是事實呢?
原文出處 翁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