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日治時期首次「蕃人觀光」歸社後追蹤報告


文/陳隼東/本館整理組編纂

日治初期,山區治理沿用清朝撫墾局的模式設置撫墾署,強調撫育原住民,使早日歸附。1896年臺灣總督府發布「臺灣總督府撫墾署官制」,開宗明義第一條規定執掌事務包含,撫育、授產、取締、蕃地開墾、山林管理及樟腦製造等事項(註1)。而觀光則被視為能達到「刺激蕃人耳目」,有效教化手段之一(註2)。

1897年6月在埔里社撫墾署主事長野義虎建議,及總督府殖產部拓殖課技手藤根吉春主辦下,開始籌劃首次推派有勢力的原住民赴日本觀光,並於同年8月成行(註3)。根據「蕃人觀光日誌」記載,原住民觀光團於8月3日從臺北出發到基隆乘船,8月31日回到基隆,總共29天的行程,地點包含長崎、神戶、大阪、名古屋、東京及橫須賀;參觀的設施有神社、造船廠、織物工廠、商業區、小學校、造幣局,以及重點軍事觀覽如射擊學校、砲兵工廠及實際觀看砲兵發射演習;最後順利前往日本觀光旅行者為蕃薯藔、林圯埔、埔里社、大嵙崁等4地撫墾署的8個社,分屬於魯凱族(註4)、鄒族(註5)、布農族(註6)及泰雅族(註7)等4族群的10名總土目、土目或副土目。

選派有勢力的原住民赴日本內地觀光主要目的,是藉以安撫及教育原住民,讓原住民知曉日本的現代化的進步與強盛國力,而不想與日本戰鬥(註8)。觀光回來後,總督府極為重視參加觀光活動原住民團員的言行思想,民政局於9月通知臺北、臺中、嘉義及臺南等地方廳蒐集有關「赴內地蕃人情報」,以作為提供撫蕃政策參考(註9)。在撫墾署每月例行的事務報告中,可發現這類歸社後團員的的追蹤報告。

蕃薯藔撫墾署署長川上親賢,於9月7日接見觀光歸來的マガ社(芒仔社)土目魯凱族的Macu(麻呂),談及其日本觀光見聞感想:第一,銃器彈藥之精密工藝令人驚訝。雖希望能贈與這種銃器彈藥,但未能賜予而深感遺憾。又所贈與刀劍為無上之寶物,此外對於各種事物都感到驚嘆不已,這些實在非吾人能力所及。同行的通事也報告Macu回到蕃社後的狀況:各蕃丁等欲聽其講述內地之事,而陸續來Macu家,Macu兩三日中持續講述內地之事,蕃丁等人傾耳聆聽,無人不羨慕內地之行。其談話中提及大砲銃器之銳利及火車等其他器械之精密工藝,以及談到觀賞博物館、動物園等令人驚嘆之事物時,蕃丁等人皆咋舌驚嘆,而評論日本人究竟有何許深不可測的智慧。撫墾署認為內地觀光實際上讓原住民感到無上光榮及名譽之事(註10)。

林圯埔撫墾署轄下知母朥社,阿里山蕃鄒族總土目’Uongʉ(宇旺)及副頭Moe’o(毛落)於9月10日到撫墾署,11日對’Uongʉ進行內地見聞的問答。談及航行在大海的感覺:夜間解纜出航,故不知方向,但不會暈船。往四方眺望,也不見任何山丘,眼光所見都是漠漠的大海,不知船長要把船開到何處,只知道是往日出的方向前進。關於在神戶的所見:在神戶所見的最多是高樓大廈,各種各類的貨物珍品,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軍艦五大艘停泊於神戶。第二是去參拜楠公祠完畢後,到小學校,見到六、七歲至十四、五歲之男女孩約三百名,於一齊奏樂時唱著歌。我們聽到後覺得感動。女學生有女教師帶領,男學生由男教師帶領,舉止進退,規矩井然。第三是看到許多從清國獲得的戰利品,尤以大砲步槍最多。第四為人力車。該車在平地行走時,非常便利。但若土地不平,多少有些凹凸情形時,會突然搖晃,若在車上打盹時,會於下墜時驚嚇到。希望臺灣也儘早有人力車往來。對於朝拜宮城的感想,’Uongʉ說:我祖先曾經到清國北京,進入宮城,拜見清國皇帝。當時拜謁時所賜之衣裳至今仍收納在皮箱內。我今日到日本,卻未能進入宮城朝拜參觀,實感遺憾。對於博物館有許多人物、鳥獸類之標本、各種珍奇物品,以及動物園裡,熊、豹、虎等野獸及未曾能見到的大小獸類及鳥類等皆感到驚訝。當談及日本人為何有這麼多的智識,造出這麼大的白船,造出這樣的大砲,又自由自在的運轉使用時,深感讚嘆日本人智慧之大實在讓人佩服。他談到參訪造幣局,見鑄造金幣之模子,金幣光澤閃爍,實在漂亮。由於太過漂亮,以致蕃薯藔撫墾署來的團員拿走一枚金幣,藏在肚袋裡,但日本大人不肯,令其返回金幣(註11)。

當問到從日本出發時有何感想時,’Uongʉ說:日本一切都好,但由於想家,想早點回家。族人以一家團圓為樂事。若往他地旅行,婦女在家務農,我在日本每日接受款待,只留妻子在家勞苦,我心不忍。所以想早日回家,見到家人健全與否,且想要急著分擔婦女的辛勞,因此想要儘速歸去。歸納其心得,’Uongʉ認為,房屋宏大美麗之事,歸社後要將蕃社之公所(Kuba,鄒族男子集會所)建設成日本式的房屋,並逐漸普及。第二是學校,從幼童時期起,要追求學問,學得各種事物,成長後得以製造銃器。第三是日本有非常多大砲、步槍、彈藥等,且軍艦很多。第四是道路平坦。第五是電燈,只要有電燈,夜晚也如白晝一般。此外還有其他各種事物。唯一遺憾的是言語不通,且我們不懂文字,因此難於溝通彼我之間的意志。並回應撫墾署,歸社後,任何事無論大小,都會講給眾人聽(註12)。

埔里社撫墾署轄下蚊蚊社與干卓萬社,參與觀光的布農族Umas(ルツマス)與Balan(ハラワン),曾向木屐欄庄(約為今南投縣魚池鄉東光村)通事吳振成談及內地觀光的感想:第一驚訝的是臺灣房子狹小,甚為不潔,相反的,日本房屋宏大,非常美麗。日本的獸類及水果很多,我等至今為止知道的獸類只有野猪、鹿、熊而已,在日本第一次見到大象時大吃一驚,牠大的像房子一樣。日本有火車、人力車,非常便利,但臺灣沒有,感到不便,且刀、槍的種類很多,火車、輪船非常快又大,搭乘千人以上也沒有問題。大砲非常大,其砲聲轟隆,如同百雷一同墜落一般。日本人非常親切的愛我們。在日本生病時,拿的藥非常好,藥到病除,若是臺灣的藥,此次五人同行者都會死。屬卓社群布農族的Qaisul(カイシユル)歸來後說出觀光日本各種事情,其妻子以及先前未同行的人,殷切期望也能去日本。埔里社撫墾署的報告認為內地觀光似乎頗令原住民感動(註13)。

大嵙崁撫墾署調查記錄關於泰雅族宜亨社的Temu Misel(代麼密鮮,タイモミツセル)及ハボソ社的Bawtu Nomin(巴特諾敏,バツトノミソ)的旅行觀感。認為他們對於多半無法住宿普通旅館,且鋪蓆於學校寺院的木板上睡臥、用餐只是鹹豬肉、無法隨心所欲觀光市街等待遇感到不快。對於密集連續安排聽講槍砲發射行程也產生厭倦,Temu Misel說:我社以前幾乎每天與漢人作戰,偶有獲勝,奪得漢人步槍大砲甚多,沒有人不知槍炮的使用,雖然今日看到日本兵器巧妙令人吃驚,但每天參觀同樣的事物,有點受不了,我們寧願去觀摩動植物園或特技表演,回社後聚集聊天會比較愉快且有意義。原本Temu Misel自出發時就一直希望到內地後看看農耕情形,並想要獲得農具及種子之類的贈與,他說:對於蕃地耕作的拙劣早已感到悲嘆,每次撫墾署長來蕃地時,說出蕃地耕作不完備,必須盡早改良種子及施肥,所以心想此次有幸來到內地,若能親自實地觀摩農耕,將大有幫助。而此行對於未能獲得內地物品禮物贈與,難掩失望,尤其未獲贈獵槍,表明甚感遺憾。雖然總督府頒贈日本刀,Temu Misel於歸途時來到撫墾署說:總督府賜與我們日本刀是所謂的殺人刀,我們用不到。撫墾署長不是教誨我們不可殺人嗎,我們服膺此事,誓不殺人。日本刀不便於砍伐竹木,除了殺人別無其他用途,即使想要長久典藏,但家屋原本僅能用來遮蔽小雨,日本刀不久就會生鏽毫無用處了,希望可以換成日常用的蕃刀。說完就放下日本刀離去(註14)。

但赴日本觀光所見所聞也有感到愉快的事,撫墾署觀察到代麼密鮮及巴特諾敏回社後集合群眾愉快分享旅遊見聞,主題圍繞在未曾見過的動植物、特技表演、軍艦構造、市街、房屋、運輸便利等,眾人聽得哈哈大笑或驚嘆不已。Temu Misel對眾人說:經濟繁榮要根基於運輸通信的便利,道路交通的不方便在蕃地尤為糟糕,若要成為富裕的人民,要盡速請撫墾署長協助,用全社之力來開鑿道路,圖謀交通便利不可(註15)。

臺灣總督府透過各縣及撫墾署的回報,觀察赴內地觀光歸社後原住民團員的言行與心情,並掌握團員宣傳日本內地旅行見聞對社群的影響,基本上認為對啟發原住民知識頗有助益。儘管舉辦安排參訪團,不無有形塑日本武力強盛及現代化文明進步,讓原住民族放棄抵抗的意圖,但從撫墾署考察原住民團員歸社後的言語或感想紀錄,可以發現團員對於船堅砲利、科技、秩序、道路、感到羨慕喜愛多過於震懾害怕,急切學習新知的渴望勝過於要臣服逃避。

正如阿里山蕃鄒族總土目’Uongʉ意識到教育的重要,認為「從幼童時期起,要追求學問,學得各種事物,成長後得以製造銃器」,大嵙崁泰雅族的前山翻總土目TemuMisel也體認「經濟繁榮要根基於運輸通信的便利,要用全社之力來開鑿道路,非圖謀交通便利不可」的心情。當日治時期,首次面對第一個帶來全新的視野的國家,代表原住民族的頭目們,深知身處於現代化的窘境,卻展現了主動性與能動性,思索重新調適以回應所處時代,學習進步的動力躍然於心,應該也讓日本感到驚訝。主辦人及陪同帶領首發團的藤根吉春建議,未來觀光團需要選派具有普通學識及科學知識的官員同行,因為同行觀光的29天旅程中他發現,「蕃人會發問各式各樣的問題」。

備註
註1:「臺灣總督府撫墾署官制」(1896-01-01),〈明治二十八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甲種永久保存第二卷官規官職〉,《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002010。
註2:鄭安睎編著,《蕃人觀光日誌》,新北:國立臺灣圖書館,2021,頁16。
註3:時任臺灣總督府殖產部拓殖課技手藤根吉春陳報總督有關「生蕃人引率內地復命書」所附「蕃人觀光日誌」,詳細記錄了此首次原住民到日本內地的觀光活動。「內地觀光蕃人狀況藤根〔吉春〕技師復命」(1897-10-29),〈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十六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80006。鄭安睎編著,《蕃人觀光日誌》,頁25-59。
註4:魯凱族マガ社的Macu(麻呂),マガ社(芒仔社)為現今高雄市茂林區的萬山部落。
註5:鄒族知母朥社的’Uongʉ(宇旺)及Moe’o(毛落),知母朥社為現今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特富野社。
註6:布農族有5位團員,分別為蚊蚊社的Umas(ルツマス)及2位同名者Ulang(ウラン)等3人,蚊蚊社為現今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特富野社;簡大蕃社的Balan(ハラワン),簡大蕃社現今南投縣仁愛鄉萬豐村萬豐部落,日治時期稱干卓萬社;Roa(ロアン)社的Qaisul(カイシユル),該社屬卓社群,日治時期紀錄此部落約在濁水溪左岸,舊卓社駐在所斜對面。
註7:泰雅族宜亨社的TemuMisel(代麼密鮮,タイモミツセル)及ハボソ社的BawtuNomin(巴特諾敏,バツトノミソ);宜亨社為現今桃園市復興區義盛里義興及義亨社,ハボソ社今稱霞雲社或優哈本社,為現今桃園市復興區霞雲里,包含庫志、霞雲、卡外、金暖等部落。
註8:同註2,頁55。
註9:「內地觀光蕃人歸社後ノ景況報告方照會、蕃人歸山後ノ狀況臺北縣報告」(1897-09-04),〈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十六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80004。
註10:「明治三十年九月中蕃薯藔撫墾署事務報告」(1897-11-10),〈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十九卷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64026。
註11:「三十年自六月至十二月林圯埔撫墾署事務報告」(1898-03-03),〈明治三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十四卷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273004。
註12:「三十年自六月至十二月林圯埔撫墾署事務報告」,典藏號:00000273004。王學新翻譯。
註13:「明治三十年九月中埔里社撫墾署事務報告」(1897-11-05),〈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十九卷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64016。
註14:「內地觀光蕃人歸社後ノ景況報告方照會、蕃人歸山後ノ狀況臺北縣報告」(1897-09-04),〈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十六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80004。王學新編譯,《日據時期臺北桃園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之一:理番政策》,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256-258,2011。
註15:同註14。

原文出處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電子版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