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趨緩,中研院院士、前副總統陳建仁今(22)指出,須適時檢視防疫、法治、公義間的相互關係,他援引英國牛津大學馬丁院的「Our World in Data」數據,表示台灣政府是防疫嚴格指數長時期最低的國家,認為這意味政府的防疫措施維護人民健康外,防疫措施的強度也符合比例原則。
隨著疫情趨緩,目前台灣已進入後疫情時代,陳建仁於臉書發文表示,之前疫情嚴重時,各國都採取不同的防疫紓困措施,包含封城、普篩、停止上班、停止上課、禁止越境移動等,並表示在防疫期間,不少國家都曾限縮人民的生活、經濟、言論等自由,並用科技防治疫情。
而台灣在「傳染病防治法」、「個人資料保護法」授權下,加強邊境管制,一度結合資通科技做足跡辨識並架設電子圍籬,且要定時線上回報健康狀況,並透過系統分發口罩與防疫物資,疫苗接種預約等,都有效掌握確診者的位置與健康狀況,也讓民眾採買防疫物資更便利,也認為這些科技的運用及相關管制,提供全民防疫的基礎。
陳建仁表示,在蒐集個人的旅遊史、接觸史、職業史、群聚史的資料,實施防疫措施而限制自由時,都符合比例原則,並遵循最小侵害原則、合乎目的性原則、衡平原則、可替代原則來進行,因此對民眾的衝擊降到最小,並落實個人資料之保護,在個人保障與防疫措施取得最佳平衡,這些防疫措施都有效回應人民對於生存保障與健康維護的需求外,抗疫措施的強度也符合比例原則。
陳建仁援引英國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的Our World in Data數據,指出台灣是防疫嚴格指數(Stringency index)長時期最低的國家,也認為台灣在政府審慎以對、緊急應變、超前部屬、公開透明的防疫作為,以及2300萬人民的高度配合,才能擁有至今讓各國羨慕的防疫成績。
原文出處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