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柯志明主講「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


00:00 陳儀深館長開場
04:01 演講開始
12:52 經-常態體制: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
28:04 三層制的地方治理實作:岸裡地域的案例
58:11 權-權變部署:漳泉客分類
1:20:13 閩客分類納入清廷對臺治理部署:一經一權
1:49:32 對立政權的社群分類部署:整合 VS 分化
2:06:26 權變部署的肇始
2:17:03 權變部署定案:方維甸的「兼用經權」
2:27:46 以權害經

專題名稱: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
主講人:柯志明(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時間:2021年12月23日(四)14:00~16:00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本研究以岸裡地域作為主要案例,探討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講者除說明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三層制)如何在國家權力策略性的治理部署以及底層──「熟番」與「奸民」──的對應行動和反抗下,生成與轉化之外,同時試圖闡明國家權力在十九世紀時於前述常態治理體制之外兼行運用權變部署,「兼用經權」(閩浙總督方維甸語),利用漳泉客社群分類矛盾分化漢人社會,終至以權害經,造成民間武力的坐大與失控,以致殃及前者。

活動報導:
12月23日(四)下午由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柯志明主講「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

清代統治時將臺灣原住民分為「生番」和「熟番」,而當時清政府一直覺得「番」是很難管控的族群,為了控制臺灣,因此設有「番界」,又稱為「土牛界」。土牛界內主要由漢人墾戶設立墾區庄開墾的地帶,介於土牛界和屯界間保留給熟番「墾獵維生」的地帶,而位於屯界以東由隘墾戶「設隘防番、招佃開墾」的地帶,簡稱為「漢墾區/保留區/隘墾區」。

清代臺灣最大動亂為林爽文事件,發生此事件前臺灣社會已存在著不安定的因素,如:吏治不良、班兵腐敗及分類械鬥等,當時官府派員查辦斗六會黨抗官事件,林爽文等人受到牽連,林爽文遂號召天地會成員於茄荖山(今南投草屯)起事,而後清政府招納客籍人士圍剿,縣民亦奮勇抵抗,且由於林爽文為漳州人,故也受到泉州人掣肘,最後在清政府率大軍來臺後被鎮壓。事件平定之後,因熟番幫助清政府平息林爽文之亂有功,清政府便認為「熟番」在鎮壓漢人叛亂上卻證實得力可靠,是穩定臺灣社會的一個利器。

林爽文事件結束後,清政府為了利用熟番武力協助維持社會治安,官方重新劃定了「番界」,開始施行「番屯制」,也就是利用原住民來維持治安,希望用「以番治番」、「以番治漢」的方式穩定漢人社會,以及防禦「生番」出草的效果,達到「生番/熟番/漢民」建構出的三層制。

原文出處 國史館線上講堂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