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唐明:伊利沙伯女皇為這個世界做了甚麼貢獻?


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逝世,是一道歷史上的分水嶺,從今往後,這個世界與古典貴族徹底斷絕,伊利沙伯女皇可說是這兩者之間最後一線的聯繫。

甚至她的長子,剛繼位的英皇查理斯三世,出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學校受教育,成年生活幾乎完全暴露在媒體燈光下,古典宮廷距離他也已經很遙遠了。

今時今日,我們幾乎無法理解貴族的意義 —— 尤其在一個沒有貴族傳統,相反卻充斥了無產階級造反奪權的文化中,理解貴族這個概念,就好像了解恐龍一樣困難。

對大多數人而言,貴族代表了精緻高雅的生活,這種内容可以看「唐頓莊園」的劇集,不必再贅述,甚至英國人很喜歡的一個字「posh」,也自然流露了對貴族的稱羨。

但更多時候,貴族是為人詬病和批判的目標 —— 不事生產,坐享其成,驕奢淫逸,作威作福等,此話不完全錯,因為任何一個階層、職業,都不乏這等品行的人。問題是這套說辭,有明顯的政治意圖,而無論是政治宣傳,還是歷史教科書,常常忽略了貴族的另一面:那就是貴族的由來,他們是如何從戰場和軍功之中獲得地位、榮譽,以及如何爭得政治權利。

不了解貴族的封建制度,就不可能理解英國的君主立憲,以及隨君主立憲而來的議會民主。

有別於中國繡像小說裡的王孫公子,英國貴族的本來面目是騎士,起源於武力和土地,令他們得以抗衡集權。貴族的分封自治,很早便注定了王權無法獨大,但在這平衡機制之中,最妙的是沒有人起兵造反,取代國王;國王也沒有以「討逆」為名,蕩平諸侯領地,也許是彼此實力不夠,或真的就是貴族之間的「君子協議」。

這才簽了大憲章,期間約翰國王反悔了好幾次,再三掀起内戰,奇怪的是,犯眾憎的約翰最終病死,各諸侯也沒有人提議另立「共主」。同樣的情況,又發生在查理斯一世的内戰期間,國王最終被國會判處死刑,克倫威爾一手遮天,把持國會,但膽大妄為如他,最終也沒有自立為王。

英國歷史,是非常典型的貴族史,因此不像中國歷史那樣,充斥了改朝換代、血流成河。英式民主不是由下而上,為了高尚理想而奮鬥的結果,而是自上而下的擴展,軍事貴族漸漸讓位於法律貴族、學識貴族、商業貴族,貴族的榮譽和特權保留下來,但是成為貴族的途徑順應時代,不斷改變。

貴族不但是英國政治制度的奠基,也是文化傳統的載體,直至今日,國會議員發言,即使爭得面紅耳赤,依然互稱 The right honourable —— 儘管許多議員都是移民出身,言行舉止也不太 honourable。可以說,英國文化中最寶貴或者最核心的一些内容,譬如普通法、無罪推定、牛津劍橋、皇家海軍、皇家學會、大英博物館、裘園,都是貴族的遺產。

貴族之「貴」,到底在哪裡?那些高高在上,殘民為樂,動輒就要其他人掉腦袋的統治者,貴不貴呢?那樣的人難道會在議會裡辯論,通過權利法案,會為了自由而戰?他們當然也不會去教堂、不會辦大學、不會允許學者逃離牛津另辦劍橋、不會允許牛頓出版他的驚世理論、不會立法防止殘酷虐待動物,其審美品味也不會是寧靜的綠野與優雅的花園。

如今地球是平的,貴族存在還有甚麼意義?很簡單,就是連結古今,維繫傳統,讓今人知道先人是怎樣過活,他們重視的是甚麼價值,傳統是社會一個極為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影響人心,影響價值觀,傳統是一個無形的有機體,不必事事交由政府去決定。

有人問,伊利沙伯女皇除了享受榮華富貴之外,為這個世界做了甚麼貢獻?不妨聼聼英國前首相 Boris Johnson 怎樣說:「她一人揹負了一國之榮譽:鈔票上印著她的頭像、文件上寫著她的名字,士兵用生命向她宣誓,她不能使這些人丟臉,她代表這個國家的信用,她使許多人覺得自己的付出有價值,有意義。」

她承襲的是一個曾經的帝國,這個帝國向外輸出文明秩序,無論他們的本意是甚麼,但在這個秩序之中,受益的地方甚多,沒有此一文明秩序,世界很可能是一個率獸食人的黑暗叢林。伊利沙伯女皇維繫了這個秩序的最後榮光,像美國作家 Henry James 贊美維多利亞女皇一樣「只是她的存在,也讓人感到内心安全、溫暖」,當然也包括讓許多知識分子一邊享受著安全感,一邊吃飽了吹水,高叫著要打到皇室,而我們都知道,這種人在另一個國度,下場會是監禁、流放,甚至剩下一張餓到乾瘦的皮。

她的貢獻,還用得著多說嗎?

原文出處 CUP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