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回顧 1975 年英女王訪港傳奇


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在英國時間 9 月 8 日駕崩,享耆壽 96 歲。每當談及英女王,很多香港人都會記起 1975 年女王訪港的親民形象,與市民不時只有一繩之隔。嶺南大學歷史學副教授馬翰庭(Mark Hampton)指出,這次傳奇之旅不但使得「事頭婆」深入民心,還在 67 暴動後幫助港府重建管治形象。

馬翰庭的論文輯錄於 Monarchies and decolonisation in Asia,文章指在殖民統治時代,香港華人早就透過硬幣、郵票、雕像、王室贊助的設施等,認知英女王的存在;原則上,港督也是代表英國君王,可在港行使不受約束的權力。

不過,港英政府早年不曾有系統地利用君主制穩定統治,公共關係政策相對隨意。1964 至 68 年間,港督戴麟趾(David Trench)數度向殖民地部提議安排女王訪港,結果都基於不同風險評估被拒,未有成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剛剛展開,倫敦政府擔心中國有激烈反應,威脅女王安危。

直到 1967 年左派暴動後,港府開始改變管治策略,要重建英國統治的品牌形象。由於警方在鎮壓暴動上贏得公眾支持,1969 年政府就順應民意向香港警察賦予「皇家」稱銜,以肯定其忠誠與效率,其實是把聲望日隆的警隊與英國王室連上關係,成為重建管治品牌的其中一例。

在如此政治脈絡下,資深外交官出身的麥理浩(Murray MacLehose)在 1974 年趁機提議,安排女王在訪日行程前,加插訪港行程。適逢當時中英關係緩和,麥理浩又巧妙利用自身的外交手腕,並成功把英女王訪港宣傳為香港盛事 —— 發行特別紀念郵票,印上英女王、菲臘親王及香港徽號;臨時撤銷暴動實施的煙花禁令,為英女王舉行煙花匯演。

最終,英女王伉儷於 1975 年 5 月 4 日下午抵達啟德機場,展開 4 日 3 夜行程。她先在現已拆卸的皇后碼頭登岸,到大會堂歡迎儀式上致詞,形容香港人「鬥志益堅、百折不撓」,使香港「蜚聲國際,馳譽世界」。女王其後又欣賞麥理浩安排的花車巡遊、煙花匯演及跑馬地馬場的賽事。

女王不僅出席官方場合,還緊貼平民生活,先後到訪嘉咸街市集、摩士公園泳池等,其中訪問剛落成入伙的愛民邨,及參觀康民樓其中一戶家庭。從錄像記錄所見,其出入與圍觀市民只有一繩之隔,成為一時佳話,女王伉儷更曾經到訪現已消失的珍寶海鮮舫。

歷史證明,麥理浩重建政府形象的計劃不但相當成功,也使得英女王成為深入民心的「事頭婆」,其 1975 年訪港行程,如今已是三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為人津津樂道的歷史傳奇。

原文出處 CUP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