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於彰化芳苑漁村的洪麗完老師,她的研究領域為漢人開發史、平埔(熟番)族群史、族群關係史、臺灣社會史以及區域研究等,數十年來關懷臺灣中部平埔(熟番)歷史變遷研究外,近年來並以臺灣南部熟番歷史研究、沿山邊區社會形成為發展方向,分析生、熟番與漢人族群關係、沿山邊區埔漢聚落與社會生活,並討論清代與日治時期台灣平埔族的社會網絡形成與集體意識多重變遷、政府與地方社會關係等。近年洪老師籌組了「沿山地區研究小組」,聚集學界關心沿山邊區研究的學者及有興趣的研究生,針對沿山邊區的族群關係、聚落形成進行專題研究,包括宗教信仰、經濟生活與婚姻議題。
洪老師的碩士論文《清代臺中開發之研究 (1683-1874)》處理的是臺灣中部區域漢人開墾史,可說是臺灣以「地區」做清代臺灣開發史研究裡,最早的幾篇重要論文之一。1988 年碩士班畢業後,洪麗完老師進入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工作,延續原先的臺灣中部社會研究,並對漢人與原住民的族群互動關係感興趣。
1989 年於舊臺中縣沙鹿鎮做田野時,洪老師偶遇一名婦人告知附近有「番仔廟」,才意外發現了從前罕為人知的巴布拉族 (Papora) 沙轆社祖廟,開始追溯他們的歷史,此後更投入臺灣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形成的研究,並完成臺大歷史所博士論文《從部落認同到「平埔」我群——臺灣中部平埔族群之歷史變遷 (1700-1900)》,亦出版專書《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與數篇期刊論文。洪老師考察臺灣中部平埔族歷史變遷,亦延續清代熟番集體意識的論述,探討自 19 世紀末以來(清末、日治時期及二戰後),國家政策對熟番社會的衝擊,以致熟番認同經歷隱藏、消失及再現的多重變遷過程。
2003 年,洪老師受到臺南縣政府計畫委託,開始調查分佈在嘉南平原的平埔族遷移與擴散歷史,釐清各族社舊社分佈與生活領域的變動,建立新社播遷脈絡,從而考察熟番遷徙趨勢,及搬遷沿山地區的平埔族與漢人、高山族群的互動。為了更細緻說明族群遷徙、擴散與沿山社會形成的關係,洪老師以舊社在急水溪中游的哆囉嘓社 (Doroko) 搬遷至上游白水溪流域(位於今臺南市白河區境)的路徑為中心,分析漢人入墾,以及嘉南平原南部、玉井盆地的熟番往丘陵地區移入後,對哆囉嘓社人搬遷行動的影響及沿山丘陵區熟番社會的形成,進而整體考察 18 世紀中葉熟番族群自原鄉出走的原由與影響,描繪平埔與漢人、高山族群互動空間的變遷圖像。另一方面,洪老師也以番屯與「撫番租」、「埔底租」、「阿里山番租」等與土地耕墾有關的活動與稅收關係,分析國家力量較少觸及的邊區,民間社會(生、熟番與漢人間)如何進行協調,以及官方如何介入熟番、漢人社會的治理,進一步探討清政府的邊疆統治策略與地方社會的對應。
洪麗完老師表示,從事平埔研究最辛苦也最困難的部分就是「如何取得史料」,由於平埔族群已經歷長期消聲匿跡與族群融合的過程,1990 年代平埔文化復振運動開始前很難指認平埔族群的分佈或取得文獻遺留,圖書館裡更不可能有整編好的文字史料,只能從清代契約文書及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檔案、戶籍舊簿等,還有民間文物收藏家或大戶人家留存的文物資料,試圖找尋蛛絲馬跡。雖然結合了田野調查,許多線索仍得靠運氣才能接觸到,使得找尋資料的過程更加複雜。
二十年前,平埔研究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雖然較少前輩研究成果引領,但洪老師相信,平埔研究可擴充對於漢文化、明清史的既有理解,尤其「沿山邊區社會研究」可以釐清熟番、閩客漢人移住沿山邊區活動引起的複雜關係,比較中部平埔移住內山埔里盆地,與嘉南平原各熟番族社的移住模式,並進一步分析南臺灣沿山邊區較少屯、隘組織(相對於北臺灣),可能與「安撫番租」的運用,與維持番漢族群關係的「穩定」之間有關,從而影響日本殖民者的理番政策。這一觀點翻轉了一般認為南北原住民強悍程度有所差異,導致日本殖民政府統治臺灣北部以隘勇線為主、南部用交易所的認知,更填補臺灣史沿山邊區歷史理解的灰色地帶,以及高山原住民史較研究缺乏歷史源流的整體論述之空隙。
原文出處《明清研究通訊》
===================
洪麗完 老師 簡介:
出生地:彰化縣芳苑鄉。
學歷:芳苑國小。二林國中。台中女中。東海大學歷史系。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班。
經歷: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系。逢甲大學共同科目歷史教學組。國立空中大學面授教學兼任講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約聘助理研究員。中研院台史所副。
研究專長
平埔族群史、漢人開發史、族群關係、社會文化史
著作目錄
學位論文
洪麗完,2003,〈從部落認同到「平埔」我群──臺灣中部平埔族群之歷史變遷(1700-1900)〉,歷史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
洪麗完,1986,〈清代台中開發之研究(1683-1874〉,歷史研究所,私立東海大學。
專書
洪麗完,2009,《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之考察(1700-1900)》,共424頁,臺北:聯經出版社。
洪麗完,2002,《台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道卡斯族崩山八社與拍瀑拉族四社》,共988頁,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洪麗完,1997,《台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共512頁,臺北:稻鄉出版社。
洪麗完, accepted, 台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 台北: 稻鄉出版社(再版中).
期刊論文
Li-wan Hung, 2020, “Ethnic Conflicts in Hillside Borderland: Study on Headhunting in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Taiwan”, Modern Asian Studies, 1(54),30-58. (SSCI) (IF: 0.488; SSCI ranking: 74%)
洪麗完,2019,〈邊防、跨界與臺灣熟番歷史變遷:以大傑巔社與新港社為中心(1700-1800)〉紀要,《明清研究通訊》,76。
洪麗完,2017,〈台灣邊區族群交流圖像:以萬霧溪流域大湳聚落熟番婚姻關係為例(1834-1946)〉,《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3卷,頁109-174。
洪麗完,2017,〈19世紀岸裡熟番建醮意義考察:兼論內部關係與社會階層化現象〉,《歷史人類學刊》,第15卷第1期,頁83-125。(THCI)
曾獻緯、 洪麗完,2015,〈清乾隆年間霧里薛溪、秀朗溪上游土地關係暨「山稅銀」性質商榷〉,《台灣史研究》,第22卷第2期,頁111-150。(THCI)
Li-wan Hung, 2014, “Uprisings, Migr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A Study of the Kaxabu in Qing Taiwan Border”, Frontier of History in China, 9(3), 409-448.
洪麗完,2013,〈清代台灣邊區社會秩序之考察──以濁水溪、烏溪中游 之「亢五租」為中心〉,《台灣史研究》,第20卷第4期,頁1-52。(THCI)
洪麗完,2012,〈嘉南平原沿山熟番移住村落之形成暨社會生活考察(1740-1945):以大武壠派社為例〉,《歷史人類學刊》,第10卷第1 期,頁31-84。(THCI)
洪麗完,2011,〈族群與遷徙 、 擴散:以清代哆囉嘓社人移住白水溪流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8(4), 1-55。(THCI)
洪麗完, 2011, “嘉南平原沿山地區之族群關係 (1700-19000): 以「阿里山番租」為例”, 台灣史研究, 18(1), 41-101. (THCI)
洪麗完,2007,〈清代楠仔仙溪、荖濃溪中游之生、熟番族群關係(1760-1888):以「撫番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第14卷第3期,頁1-71。(THCI)
洪麗完,2007,〈大肚山西麓平埔原住民生活領域變動與人口流失現象:兼論漢人優勢社會之形成(1700-1900)〉,《中獻文縣》,第11期,頁1-51。
洪麗完,2006,〈從十九世紀跨部落遷徙活動看台灣中部平埔集體意識之發展〉,《新史學》,第17卷第2期,頁91-160。(THCI)
洪麗完,2005,〈從清代「社」之多重性質看平埔社群關係發展:以台灣中部為例〉,《台灣史研究》,第12卷1期,頁1-41。(THCI)
洪麗完,2001,〈從契約文書看中部台灣平埔村社生活領域之變遷:以大突社為例〉,《彰化文獻》,第2期,頁5-48。
洪麗完,1999,〈契約文書與性別研究:以《台灣社會生活文書專輯》為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7期,頁169-192。(THCI)
洪麗完,1999,〈檔案利用與平埔研究:以日治時期之戶籍舊簿為中心〉,《台灣文獻》,第51卷第1期,頁17-74。
洪麗完,1998,〈沙轆社社名變遷與社域族群轉換:兼論沙鹿鎮名之源起〉,《中縣文獻》,第6期,頁73-99。
洪麗完,1997,〈二林地區漢人拓墾過程與平埔族群移居活動之探討〉,《台灣史研究》,第4卷第1期,頁49-96。(THCI)
洪麗完,1996,〈大社聚落的形成與變遷(1715-1945):兼論外來文化對岸裡大社的影響〉,《台灣史研究》,第3卷第1期,頁31-96。(THCI)
洪麗完,1992,〈大安大肚溪間墾拓史研究(1683-1874)〉,《台灣文獻》,第43卷第3期,頁165-260。
洪麗完,1992,〈尋找拍瀑拉族(Papora)的後裔〉,《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22期,頁65-71。
洪麗完,1990,〈清代台中地方福客關係初探──兼以清水平原三山國王廟之興衰為例〉,《台灣文獻》,第41卷第1期,頁63-93。
洪麗完,1990,〈關於梧棲鐘藏古文書的幾點觀察〉,《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4期,頁29-39。
洪麗完,1985,〈清代台中移墾社會中「番社」之處境〉,《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7期,頁243-274。
洪麗完,未出版,〈人群分類與流動:19世紀瑯嶠「土生囝」認同變遷考察〉,《中研院民族所集刊》。(THCI)
學術會議論文(不包含已出版者)
洪麗完、簡文敏,2018,〈國家與部落:19世紀瑯嶠龜仔律社歷 史變遷〉,共33頁,發表於「帝國、邊區與流動:18、19世紀臺灣沿山社會秩序」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暨南大学: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8-12-13 ~ 2018-12-15。
洪麗完、蕭晏翔,2018,〈移民、帝國與環境變遷:以瑯嶠地區燒炭業為例(19至20世紀初)〉,共27頁,發表於「帝國、邊區與流動:18、19世紀臺灣沿山社會秩序」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暨南大学: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8-12-13 ~ 2018-12-15。
洪麗完,2018,〈移民與環境:以19世紀恆春半島燒炭業為例〉,共1-28頁,發表於「工作坊:2018第二次環境史研究」,中研院台史所: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8-08-08。
洪麗完,2017,〈帝國邊緣人群交流與社會關係:以清代台灣恆春半島社寮土生囝為中心〉,發表於2017年漢民族學會暨漢民族與陝西文化兩岸學術研討會,陝西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所與人類學研究所、中國民族學學會漢民族分會,2017-9-14 ~ 2017-9-14-。
曾獻緯、洪麗完,2017,〈「理番」政策之一側面:蘭陽平原邊區叭哩沙交易活動考察(清末至日治初期)〉,共34頁,發表於帝國邊緣與流動:清代下淡水溪平原暨山腳、恆春半島社會秩序工作坊,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17-08-17 ~ 2017-08-18。
洪麗完,2017,〈「鳳山八社」內部關係與遷徙活動 :兼論恆春半島熟番移民我群意識變遷(18-19世紀)〉,共23頁,發表於帝國邊緣與流動:清代下淡水溪平原暨山腳、恆春半島社會秩序工作坊,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17-08-17 ~ 2017-08-18。
Li-wan Hung, 2017, “Reconsidering Border Defense, Boundary Crossing and Changing History of Shufan in Qing Taiwan”, 37 pages, paper presented at 2017 AAS Annual Conferenc, Toronto, Canada: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2017-03-16 ~ 2017-03-19.
洪麗完, 2015, “清代沿山邊區「防番」信仰與社會關係:以埔里盆地為中心”, 1-31 pages, paper presented at 第四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015-11-20 ~ 2015-11-21.
洪麗完, 2015, “客民與邊區社會:以19世紀末埔里盆地為例”, 1-29 pages, paper presented at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客家文化研究計畫103年度計畫成果發表會,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客家文化研究計畫, 2015-03-20.
洪麗完, 2015, “人群網絡與社會秩序:下淡水溪平原山麓、恆春半島南端之比較(1600-1900)”, 1-24 pages, paper presented at 「邊區台灣」研究工作坊:大武山兩側及恆春半島之人群、經濟活動與社會秩序, 中央研究院台史所: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科技部, 2015-02-12 ~ 2015-02-13.
Li-wan Hung, 2015, “Changing Social Status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Plains Aborigines Society of Taiwan during 19th Century”, 1-18 pages, paper presented at Taiwan: The View from the South Conference, ANU: ANU College of Asia & the Pacific, Austra
洪麗完與王和安,林文正,鄭螢憶,鄭獻緯,蕭坤松合寫), 2014, “2012、2013年臺灣社會文化史人群關係類研究回顧與展望”, 32 pages, paper presented at 2012-2013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 國立師範大學: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政治大學台史所、國立師範大學台史所、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2014-12-05 ~ 2014-12-06.
洪麗完, 2014, “研究觀點、概念與方法:台灣中部平埔研究學術歷程與理論反思”, 1-6 pages, paper presented at 中台灣考古・歷史與族群變遷論壇, 中興大學: 中興大學歷史系人類生態觀點下的中台灣歷史與社會反思計畫, 2014-07-18.
洪麗完, 2013, “清代臺灣客籍漢人移墾聚落及邊區社會秩序考察”, 38 pages, paper presented at 紀念康熙统一台灣33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 蘭州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蘭州大学歷史文化學院、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3-08-11 ~ 2013-08-13.
洪麗完, 2012, “安撫「番租」、「防番」信仰與社會秩序:以濁水溪中游為”, 41 pages, paper presented at 第二屆沿山地區聚落與族群學術研討會, 台北: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2012-06-19 ~ 2012-06-20.
Hung, Li-wan, 2010, “Reconsidering the Return of Ethnic Identity of Plains Aborigines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aiwan History Reconsidered: 1949-1975, Taipei: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and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
洪麗完,2009,〈游移的「族群」:熟番認同再現的歷史考察(1900-1980)〉,共32頁,發表於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the Meaning of Community and Citizenship”,北京大學:北京大學、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2009-12-11 ~ 2009-12-12。
Hung, Li-wan, 2008, “Reconsidering the Meaning of Han and Its Implication as Seen through the Ol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ritical Han Studies Symposium & Workshop,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University, 2008-04-25 ~ 2008-04
陳秀卿、洪麗完,2007,〈急水溪上游沿山地區三個哆囉嘓移住村落之比較研究〉,共1-26頁,發表於2007年沿山地區研究群工作坊,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7-07-24 ~ 2007-07-25。
洪廣冀、洪麗完,2005,〈清代臺灣縣沿山地區番漢土地關係再思考:以「埔底租」與「撫番租」為例〉,共頁1-32頁,發表於第一屆南瀛學歷史、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縣柳營鄉尖山埤江南渡假村:臺南縣政府文化局、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南瀛國際人文研究中心,2005-10-15 ~ 2005-10-16。
洪麗完,2004,〈落葉生根:廣東大埔赤山張家在臺灣中部地區之發展(1700-1900)〉,共頁1-47頁,發表於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台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台中縣政府局、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11-27 ~ 2004-11-28。
洪麗完, 2004, “從清代漢移民大宅第的創建看埔漢族群勢力變遷-以翁社萬選居為例”, paper presented at 第七回夏季學校:台中地區家族與歷史研習營, 眀台高中。: 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眀台高中, 2004-07.
洪麗完,2000,〈地域、社群與村際關係網絡:以岸裡大社為中心之考察〉,發表於平埔族群與臺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00-10-23 ~ 2000-10-25。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洪麗完,2019,〈清代臺中地方福客關係初探──兼以清水平原三山國王廟之興衰為例〉,謝世忠編,《客家族群關係》,頁44,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蕭晏翔、洪麗完,2018,〈交易與撫番:以埔里社作為邊區治理中心之考察(1874-1898)〉,宜蘭縣史館編,《宜蘭研究第11 屆學術研討會──宜蘭泰雅族》,頁517-514,宜蘭縣史館:宜蘭縣史館。
洪麗完,2017,〈清代台灣濁、烏兩溪中游「邊區」社會形成:兼論考古資料與地方社會之連續性研究〉,陳玉美、郭素秋編,《地下與地上的對話─歷史考古學論文專刊》,頁151-200,中研院史語所:中研院史語所。
洪麗完,submitted,〈移民與邊區社會適應:以19世紀末埔里盆地客家聚落刣牛坑為中心〉,莊英章編,《中央研究院客家文化研究計畫學術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洪麗完,2016,〈從子息收出養關係看邊區族群交流現象:以埔里盆地大湳熟番聚落為例(1834-1946)〉,洪麗完編,《考古、歷史與原住民:台灣族群關係研究新視野》,頁305-363,台北:順益博物館、中研院民族所。
洪麗完,2015,〈平埔集體意識與認同再現:從「還我原民身份權, 熟男熟女站出來」說起〉,施正鋒編,《西拉雅平埔原住民族身份》,頁391-402,台南:台南市政府。
洪麗完,2015,〈族群與聚落:清代臺灣邊區漢人移墾聚落「後大埔」形成年代及祖籍別商榷〉,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蘭州大学歷史文化學院、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編,《紀念康熙统一台灣33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頁247-27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蘭州大学歷史文化學院、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洪麗完、陳秀卿, 2012, “戰前臺灣沿山地區社會生活之考察:以六重溪熟番信仰為例”, editor(s):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 台湾光复六十五周年暨抗战史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p. 330-352, 北京: 九州出版社.
陳秀卿、洪麗完, 2012, “府城邊區哆囉嘓熟番移住社會之考察(1750-1945):以宗教信仰為例”, editor(s):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海洋古都:府城文明之形塑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p. 82-140, 台北: 稻鄉出版社.
洪麗完、楊朝傑, 2011, “從東螺社古文書看區域研究特色”, editor(s): 私立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 第五屆台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 pp. 17-99, 台中: 私立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
洪麗完、簡史朗, 2010, “第七篇社會運動(二):平埔文化復振運動”, editor(s): 洪麗完, 續修台中縣志 社會志, pp. 539-668, 台中: 台中縣政府.
洪麗完,2010,〈婚姻網絡與族群、地域關係之考察:以日治時期大武壠派社裔為例〉,戴文峰主編編,《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 II》,頁77-115,臺南:臺南縣政府、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洪麗完,2009,〈國家制度與熟番社會關係(1790-1900):以番屯組織為例〉,洪麗完主編,《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史研究》,頁3-69,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所。
洪麗完,2006,〈國家圖書館藏性別關係文書概介〉,彭慰主編,《國家圖書館珍藏臺灣古文書契展覽圖錄》,頁11-23,臺北:國家圖書館。
洪麗完,2006,〈第一章史前時期、第二章十六、十七世紀的海權時代〉,高明士主編,《臺灣史》,頁1-79,臺北:五南。
洪麗完,2003,〈大肚、濁水兩溪流域之平埔社群關係〉,陳慶芳主編,《2003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61,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共同學科歷史组。
洪麗完,2002,〈從《淡新檔案》之判例看台灣螟蛉子的法律地位〉,洪麗完編,《台灣社會生活文書專輯》,頁477-497,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洪麗完,2002,〈先住民篇〉,張勝彥主編,《外埔鄉志》,頁171-218,臺中:外埔鄉公所。
洪麗完、李坤北,2000,〈二林鎮志第三篇開拓史〉,洪麗完主編,《二林鎮志(上冊)》,頁202-331,彰化:二林鎮公所。
洪麗完,2000,〈二林鎮志第二篇先住民〉,洪麗完主編,《二林鎮志(上冊)》,頁154-199,彰化:二林鎮公所。
洪麗完、李坤北、魏金絨,2000,〈二林鎮志第十三篇文獻與掌故軼聞篇〉,洪麗完主編,《二林鎮志(下冊)》,頁510-612,彰化:二林鎮公所。
洪麗完,2000,〈二林鎮志第四篇住民〉,洪麗完主編,《二林鎮志(上冊)》,頁334-398,彰化:二林鎮公所。
洪麗完、黃運新,1997,〈新竹市志第三卷政事志第十篇社政〉,張永堂主編,《新竹市志》,頁1440-1895,新竹:新竹市公所。
洪麗完,1994,〈沙轆社(Salach)史之考察──以「祭祀公業遷善南北社」為中心〉,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頁219-300,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洪麗完,1994,〈沙鹿鎮志住民篇〉,王仲孚主編,《沙鹿鎮志》,頁264-384,台中:沙鹿鎮公所。
洪麗完,1993,〈一個中部拍宰族聚落的形成與變遷──以大社村為例〉,許雪姬主編,《台中縣建築發展──民宅篇》,頁231-286,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洪麗完,1993,〈岸裡大社土官潘氏家族興替之攷察──以鐘藏岸裡文書為中心〉,臺中縣立文化中心主編,《中縣開拓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8-247,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洪麗完,1989,〈台中縣志卷首第一冊史略〉,張勝彥主編,《台中縣志》,頁79-279,豐原:台中縣政府。
主編之專書(論文集)
洪麗完、吳叡人、李力庸、陳宗仁、鄭維中、費德廉,2020,《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19年度》,共257頁,台灣: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洪麗完、李力庸、吳睿人、鄭維中、Douglas L. Fix,2019,《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18 年度》,共200頁,台北:中研院台史所。
張隆志、陳培豐、洪麗完、林文凱、林欣宜、Douglas L. Fix,2016,《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15 年度》,共226頁,台北:中研院台史所。
洪麗完, 2016, 考古、歷史與原住民:台灣族群關係研究新視野, 442 pages, 台北: 順益博物館.
洪麗完,2010,《續修台中縣志 社會志》,共674頁,台中:台中縣政府。
洪麗完主編,2009,《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史研究》,共354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洪麗完主編, 2006, 二林鎮志, 上冊,650;下冊,682 pages, 彰化: 二林鎮公所.
洪麗完主編,2002,《臺灣社會生活文書專輯》,共501頁,臺北:中央硏究院臺灣史硏究所籌備處。
陳秋坤、洪麗完主編,2001,《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共284頁,臺北:中央硏究院台灣史硏究所籌備處。
李坤修、洪麗完等,1990,《台灣全紀錄》,共984頁,臺北:錦繡。
資料彙編(含口述歷史)
張隆志、陳培豐、洪麗完、林文凱、林欣宜、Douglas L. Fix,2018,《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17 年度》,共153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洪麗完、吳奇浩,未出版,《牛罵社古文書匯編》,共674頁,台中。
黃富三、林玉茹、洪麗完、賀安娟、劉士永, 2010, 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09 年度, 220 pages, 臺北: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黃富三、林玉茹、洪麗完、賀安娟、劉士永,2009,《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08 年度》,共226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洪麗完主編,2001,《外埔鄉藏古文書專輯》,共424頁,臺中:外埔鄉公所。
洪麗完主編,1996,《台灣古文書集(上、下冊)》,共561頁,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張炎憲、洪麗完主編,1989,《台灣漢人移民史研究書目》,共176頁,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學術書評
洪麗完,1999,〈圖像資料與原住民社會文化理解:評蕭著《島民• 風俗•圖》〉,《歷史月刊》,第142期,頁108-115。
洪麗完,1990,〈施添福著《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新史學》,第1卷第3期,頁161-170。
洪麗完,1990,〈評劉著《台灣的社會動亂》〉,《歷史月刊》,第25期,頁156。
方志
洪麗完、簡史朗。2010年10月,《第七篇社會運動(二):平埔文化復振運動》,收入洪麗完主編,《續修臺中縣志․社會志》,頁539-668,臺中:臺中縣文化局。
洪麗完。2002年10月(實際出刊2004年9 月),〈先住民篇〉,張勝彥主編,《外埔鄉志》,頁171-218。台中:外埔鄉公所。
洪麗完、李坤北、魏金絨。2000年6月,《二林鎮志第十三篇文獻與掌故軼聞篇》,洪麗完總纂,《二林鎮志》,下冊,頁510-612,彰化:二林鎮公所。
洪麗完。2000年6月,《二林鎮志第四篇住民》,洪麗完總纂,《二林鎮志》,上冊,頁334-398,彰化:二林鎮公所。
洪麗完、李坤北。2000年6月,《二林鎮志第三篇開拓史》,洪麗完總纂,《二林鎮志》,上冊,頁202-331,彰化:二林鎮公所。
洪麗完。2000年6月,《二林鎮志第二篇先住民》,洪麗完總纂,《二林鎮志》,上冊,頁154-199,彰化:二林鎮公所。
洪麗完、黃運新。1997年12月,〈新竹市志第三卷政事志第十篇社政〉, 張永堂(總纂),《新竹市志》,頁1440-1895,新竹:新竹市公所。
洪麗完。1994年1月,〈沙鹿鎮志住民篇〉,王仲孚總纂,《沙鹿鎮志》,頁264-384,台中:沙鹿鎮公所。
洪麗完。1989年9月,〈台中縣志卷首第一冊史略〉,頁79-279,張勝彥總纂,《台中縣志》,豐原:台中縣政府。
洪敏麟、洪麗完等合著。1989年6月c,《台中市發展史》,台中:台中市政府。
研究報告
洪麗完,2017,《清代沿山邊牆、邊防與社會秩序:以台灣中南部為中心》,科技部委託。
洪麗完,2014,《烏溪上游族群遷徙與交流(1840-1930):以萬霧溪流域的熟番村落為中心》,共1-206頁,國科會委託。
洪麗完,2013,《臺灣西部沿山邊區之族群關係(1700-1900)》,共163頁,國科會委託。
洪麗完、陳秀卿, 2012, 族群與聚落--臺灣中、南部大埔漢人移墾活動之比較研究(1700-1900), 82 pages, commissioned by 客委會..
洪麗完,2010,《西拉雅族日常生活變遷研究(1700-1950):以飲食為例》》,共153頁,臺南縣文化處委託。
洪麗完,2009,《台南縣境平埔村落分布與組成之研究(1900-1950)》,共224頁,臺南縣文化處委託。
洪麗完、陳秀卿,2009,《西拉雅圖像及文獻資料庫內容建置計畫結案報告》,共399頁,臺南縣文化處委託。
他類論文
洪麗完,2016,〈導論:族群關係研究新視野:以台灣原住民為例〉,《考古、歷史與原住民:台灣族群關係研究新視野》,25-33。
洪麗完, 2011, “我與王世慶教授的學術緣分”, 臺灣風物, 61 (2), 65-70。.
洪麗完,1998,〈「從日治時期大社庄之地權移轉看岸裡大社之遷徙活動」 研究計劃〉,《台灣歷史學會通訊》,第6期,頁63-66。
洪麗完,1995,〈中部台灣平埔族古神主:漢文化對拍宰族(Pazeh) 的影響〉,《文化通訊》,第11期,頁28-29。
洪麗完, 1992, “沙轆社史研究之一--以十四姓祭祀公業為中心”, 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 23,60-65.
洪麗完,1991,〈「榮宗耀主」──清代社會史資料拾遺之二〉,《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9期,頁56-57。
洪麗完,1991,〈「鸞鳳和鳴」──清代社會史資料拾遺之一〉,《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8期,頁52-55。
洪麗完,1989,〈清代梧棲港開墾史的三件古契字〉,《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1期,頁20-24。
洪麗完,1989,〈從一張古文書管窺清代的梧棲港〉,《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0期,頁8-10。
洪麗完,1988,〈台中沙轆平埔族遺跡〉,《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8期,頁24-25。
洪麗完,1988,〈清水平原三山國王廟與福客移墾關係〉,《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8期,頁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