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土疫苗 難防Omicron
2020年初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爆發後,全球各大藥廠投入疫苗研發,包括中國也不例外。不過,除了科興(Sinovac)與國藥(Sinopharm)等國產疫苗之外,中國至今仍未開放接種西方的mRNA疫苗,導致傳播力更強的Omicron變種病毒在今年初攻陷上海等多個城市。
去年,與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合作的上海復星國際曾信誓旦旦地表示,中國監管機構有望在7月前批准mRNA疫苗,也就是BioNTech與美國輝瑞公司(Pfizer)的疫苗BNT(在中、港、澳註冊為「復必泰」),不過卻遲遲未獲當局批准。
復星投入逾40億元取得BNT代理權
2021年復星為了取得BNT疫苗的「獨家商業代理」,向BioNTech支付高達8500萬美元約(新台幣25.4億元)的許可費,並以5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4.95億元)購買BioNTech的股份。雙方合作協議明確記戴,復星承諾將負責BNT該疫苗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台灣的臨床試驗、上市申請和市場銷售,並承擔相應的成本和費用。
為何BNT至今仍未獲得中國EUA(緊急使用授權)?據德國媒體《明鏡周刊》報導,中國今年初爆發的新一波疫情,使當局有意放行BNT疫苗施打,但條件是歐盟藥品管理局(EMA)也應批准中國科興疫苗,最終因歐盟拒絕,BNT無緣在中國上市,而復星正是BNT疫苗的代理商,集團的營運狀況也逐漸出現狀況。
據復星發布2021年財報顯示,該集團總資產為8063.72億人民幣(約台幣3.5兆),但其中的6031.58億人民幣(約台幣2.6兆)皆為負債,資產負債率達74.8%,顯示復星目前已達到債務風險的頂點。
評級遭下調 「中國巴菲特」不妙?
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曾自稱是股神巴菲特的學生,堪稱中國商界傳奇人物,涉足保險、鋼鐵、房地產、採礦、科技和製藥等多項領域,旗下復星更曾是中國最具收購性的公司之一,如今集團除了營運面臨下行,還被國際評級機構穆迪(Moody’s)列入觀察名單。
穆迪高管解釋,復星債務槓桿率過高,甚至不斷增加,再加上公司層面的流動性薄弱,且截至今年3月底,復星約有45%的債務即將於1年內到期,而即將到期的短期債務中,約有一半為境內外公開債券,現階段復星想發行長期債券的難度較高,公司前景恐怕不太樂觀。
疫苗生意落空 復星面臨現金流危機
由於疫苗事業發展停滯,公司又面臨現金流危機,促使復星展開一連串拋售計畫,郭廣昌的經營哲學從「買買買」的復星系,轉變為「賣賣賣」模式。2017年郭廣昌斥資66億港元(約台幣250億)收購青島啤酒,不過自去年8月起,復星多次減持青島啤酒H股股份,直到今年5月底,復星正式出售所有股份,共套現約70億港元(約台幣266億)。
不止如此,復星集團更減持屬於「復星系」的泰和科技與中山公用股份,此舉不免讓投資者猜疑復星集團是否真的巨債壓頂。
中國未放行BNT 復星傳裁員
復星醫藥去年上半年原本因疫苗大賣與投資BioNTech,營收達169.5億人民幣(約台幣750億),股價在當時表現尚佳,然而,卻因BNT在中國遲遲未獲批准,集團去年底甚至傳出疫苗事業部有意節省人力,提出10%的「優化指標」,不過復星在當時已否認公司有裁員計畫。
反觀其他國際疫苗大廠都在去年全球疫苗搶打潮中獲利不少,BioNTech股價去年飆升逾215%;輝瑞也飆升60%以上,其營收因疫苗銷量佳增長1倍多,達220億美元(約台幣6588億);而莫德納(Moderna)的股價則上漲了近145%,去年營收也高達185億美元(約台幣5540億)。
擋mRNA疫苗 成中國抗疫漏洞
疫情邁入第3年,有鑑於病毒詭譎多變,疫苗廠今年仍有望再賺進豐厚利潤。然而,身為BNT大中華地區代理商,復星卻礙於中國當局尚未放行西方mRNA疫苗的施打,業務成長有限,僅能將疫苗外銷給港澳及台灣,不止如此,受疫情衝擊的這幾年,復星旗下地產與文旅兩條重要產線雙雙遇挫,又恰逢中國房地產業低迷,更凸顯出復星集團的營運困境。
正當北京持續堅守動態清零,多國已選擇與病毒共存,年初中國因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影響層面甚廣,使其批准輝瑞的口服治療藥物Paxlovid,外媒猜測,此舉可能有助於改變中國的防疫策略,甚至批准BNT接種。
不過時至今日,中國仍堅定提倡自立更生,積極研發本土mRNA疫苗,似乎除了國產疫苗,無意再批准其他外國選擇,隨著時間的推遲,也讓BNT能否獲得官方許可,更遙遙無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