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BOOK

北漂臺灣:馬來西亞人跨境臺灣的流轉記憶


書名:北漂臺灣:馬來西亞人跨境臺灣的流轉記憶
作者:杜晉軒
出版社:麥田
日期:2022/06/04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6263102262
規格:平裝 / 376頁 / 21 x 14.8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

內容簡介
第一本嘗試全面講述
近七十年來馬來西亞人到臺灣的流動移民史

一部集結眾人辛勞記憶,描述在臺馬來西亞人的搏鬥之書,
為生活戮力經營;也為身分自由積極拚搏。

這本書為我們細述大馬人遊走臺馬兩地的歷史現場,以及一個又一個熱帶青年的臺灣故事。——高嘉謙

這本書,談的不僅是大馬的歷史,更是大馬人在臺灣的歷史。
我們人在大馬的時候,那裡的社會氛圍,讓長年在族群政策不公下的華人,多沉浸在集體的悲情之中。大馬華人到了臺灣,拋開了族群的悲情,個體找到了自我實現的自由。——杜晉軒

=================

江懷哲(《現代菲律賓政治的起源》作者)
李美賢(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特聘教授)
宋鎮照(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經所特聘教授、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陳志金(醫師、《ICU重症醫療現場》作者)
陳亞才(馬來西亞元生基金會執行長)
張蘊之(東南亞文化資產課程講師、獨立記者)
——各界好評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

=關於本書=
全面觀看馬來西亞在臺灣的群體,細數大馬人在臺灣這些年的政治、歷史與文化交融下的遷移,綜覽他們留下的影響與被影響。

與臺灣比鄰的馬來西亞人,如何在臺灣生根發芽、實現自己?

在臺灣的大馬人無法構成「群體」,因此擁有了絕對、不被拘束的發展自由,每個個體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無聲且細緻的在臺灣各處揮灑,搏出自己的一片天,包括政治界、社運圈、學界、醫界、影劇圈、文化圈,以至於小巷裡烹調道地馬式菜餚的餐廳老闆等,他們早已融入地方,深深影響著臺灣,也回照著馬來西亞。

本書作者杜晉軒,耗費心力進行採訪、田野調查各領域馬來西亞人在臺灣的過去與現在,他(她)們姿態各異,默默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大馬生命力。

國民政府遷臺七十餘年,隨著僑教政策與外籍生來臺就學的實施與變化,馬來西亞人在臺灣的流動與深耕也已超過一甲子。回看臺灣的近代發展脈動,馬來西亞人不只經歷其中,更是參與者,無論他們是在各行各業打拚奮鬥,或是作為在臺灣民主進程扮演推手的「境外勢力」,馬來西亞與臺灣文化交相融合的面貌,過去甚少被整體性的探討,這本書將帶領讀者一探馬來西亞人北漂臺灣的各方人物故事與歷史因緣。

透過本書你可以了解到——
馬來西亞華人為何選擇來臺與留臺
僑生VS.外籍生的困境與衝突
影響臺灣民主進程的「境外勢力」的政治認同轉變
當前臺灣政治與馬來西亞政治的交互影響
馬來西亞人分布在臺灣社會中的成功與挫敗

=================

=書系精神=
「從臺灣望向南洋,在南洋尋找臺灣」
[台灣@南洋]書系,與您訴說屬於臺灣的南洋故事。

透過歷史田野、文化踏查、文學故事的接引,
重新捕捉失落的歷史細節,呈現臺灣跟南方的文化交織。

[台灣@南洋]新書系,由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高嘉謙主編,主要出版跟臺灣有連結對話的南洋文化人文書——

[台灣@南洋]書系,透過臺灣的知識平臺建立一個望向南海,探索島嶼、半島、海峽等海洋視野的人文視窗,連結南洋的歷史文化與政經線索,締造一個帶有田野現場,結合廣大歷史視角的跨域視野。臺灣從遠古南島民族的跨洋遷徙,大航海時代荷蘭、西班牙的占據,明鄭政權的南海貿易,締造了十七世紀以降臺灣在海洋世界跟南洋的連結。爾後金門人落番南洋,日治臺灣曾作為日本帝國的南進基地,在南洋作戰、受俘的臺籍日本兵和戰犯臺灣人,冷戰時代臺灣作為第一島鏈往南延伸的反共陣線,這林林總總跟大時代脈動相連的遷徙和移動,使得跨境南方,既是地緣政治議題,也是歷史敘述、地域文化的線索。換言之,臺灣其實早已擁有自己的南洋故事。那個帶有家國歷史想像,但也不乏人類學、地理學意義的族群遷徙和文化傳播,帶我們回到了一個又一個的歷史現場。

跨足田野,回到歷史線索裡的小故事,我們呈現臺灣跟南方的文化交織,擴建一個知識生產的園地。書系的精神標舉「從臺灣望向南洋,在南洋尋找臺灣」,在兩個地域傳遞聲音,透過文學故事、歷史田野、文化踏查的接引,重新捕捉失落的歷史細節,時代變遷裡形塑的文化元素,人文地理的地方風土。[台灣@南洋]書系,藉此為讀者指引路徑,展開南方旅程,在大歷史與小故事裡建立我們的軌跡,識別自我與他者,讓讀者獲得橫向跨界的知識洞見和靈光。
——主編高嘉謙

=================

=精選段落=
臺灣馬來西亞月餅長相差很大
臺灣中秋節給大馬華人的震撼教育,除了烤肉之外,大概就是月餅「長得不一樣」……
大馬華人所吃的月餅屬廣式,這主要是我們有許多廣東移民後裔,其中一家叫「錦綸泰」的廣式月餅,是家喻戶曉的品牌。

一九〇〇年廣東出生的李孝式,曾是國民黨陸軍上校,廿四歲下南洋到馬來亞協助父親李季濂經營錫礦業,接著拓展會匯兌的事業,創立「錦綸泰」商號,在一九七一年轉型為茶樓,才有「錦綸泰」這月餅品牌延續至今。

不能說出來的「追夢人」——大馬非法勞工
大馬曾是全球重要的錫礦出口國,但隨著錫價在八〇年代末崩盤,造成了大批原依賴錫礦業的華人城鎮陷入經濟停滯的困境,尤其當中教育程度較低的華人所受到的失業衝擊最大,為改變生活,他們只好「跳飛機」,而臺灣就是其中一個落腳國。
所謂「跳飛機」,是指這些欲前往已開發國家,如英國、美國、澳洲、日本打黑工的的華人,多購買機票入境當地後,就逾期逗留非法工作,其中不少華人是來自我的家鄉霹靂州,我親戚中就有人曾到日本和英美跳飛機。

霹靂州、森美蘭州曾是馬來半島,甚至全球的重要錫礦產地,因此錫礦業崩潰後,許多到海外跳飛機的華人也多來自這兩州。值得一提的是,據悉在英國跳飛機的華人多來自霹靂州,是因為霹靂州華人多為廣府人,在懂得廣東話的優勢下,許多英國的香港餐廳老闆也樂於雇用刻苦耐勞的霹靂州華人。

至於臺灣,由於薪資條件、匯率不比英美日澳等國,因此會來選擇來臺跳飛機的華人始終是少數,而且逗留時間不長,會長期留下來的,要麼是已習慣了臺灣這純華語社會,要麼是因為愛情。

大馬影視圈在臺灣
目前在臺灣的新生代大馬演員,則是劉倩妏,她十六歲在大馬的出道,二〇一六年開始來灣發展,至今已出演過多部臺灣與大馬的電視劇與電影。相比在臺的大馬藝人多是歌手身份,劉倩妏是少數專注於演員身份的在臺大馬藝人。

至於目前成就最高的,當屬李銘順。李銘順在二〇一四年憑電視劇《親愛的,我愛上別人了》榮獲戲劇節目男主角獎,成為首位奪下金鐘獎的大馬藝人,七年後又憑職人電視劇《做工的人》奪下金鐘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男主角獎」。而李銘順的弟弟李銘忠,近年也在臺灣演出多部影視作品,他們兄弟倆都先是在大馬與新加坡的影視圈成名後,才將重心轉到臺灣。

=================

作者簡介:杜晉軒
馬來西亞華人,旅臺媒體工作者。

1991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市,2010年來臺,世新大學新聞系、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畢業。曾擔任《多維TW》記者,現任職於臺灣網媒《關鍵評論網》編輯,2020年出版《血統的原罪:被遺忘的白色恐怖東南亞受難者》,關注領域為東南亞華人史、臺灣戒嚴時期東南亞政治受難者、兩岸僑務政策等。

=================

目錄
[臺灣@南洋]書系前言/高嘉謙
主編序:在臺灣遇見馬來幫/高嘉謙
自序:為何來臺與留臺
導論

第一章 亞細亞的孤魂
第二章 群在異鄉為異客
第三章 馬來在臺灣
第四章 地下黨員
第五章 留臺生都是反對黨?
第六章 「境外勢力們」
第七章 追夢人
第八章 星馬餐廳在臺灣
第九章 泛文化
第十章 「星光」部隊
第十一章 白色恐怖

後記

=================

內容連載
臺北最早與最久的大馬餐廳

大稻埕的馬來亞餐廳,是在臺灣第一個名字上以馬來亞為名的中餐廳,儘管沒賣大馬料理,那麼真正意義上的大馬餐廳,又是哪一家呢?

我問了許多六〇至八〇年代早期在臺灣留學的學長姊,他們多沒印象有什麼大馬餐廳在臺灣。我想這背後的原因在於,由於大馬人始終沒有在臺灣形成大規模的移民潮,相比其他東南亞國家移民有的是透過婚姻仲介、逃避戰亂而來臺,多因留學而與臺灣人結婚的大馬人,人數上就顯得單薄,以至於大馬餐廳多年來在臺灣的存在感較低。

目前能找到「最早」的大馬餐廳,是九〇年代才出現,也許它們不一定是最早的,但還是值得書寫進來。以下觀察主要以臺北為主,視角難免受限,請讀者包涵。

目前臺灣,抑或在臺北現存最久的大馬餐廳是哪一家呢?在說答案前,先說開業最久的吧,答案就是曾在師大夜市開業多年的「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

記得二〇一〇年剛到臺灣時,臺北的馬來西亞餐廳並不多。初到臺北,必定先到熱鬧的師大夜市觀光,那就有機會遇見「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因為這家餐廳有非常醒目的招牌。後來,有留意到身邊朋友跟我一樣,在臺北所光顧的第一家大馬餐廳,就是「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

我最後一次去光顧,是在二〇二〇年十月,當時聽說餐廳將歇業了。老闆是一位臺灣阿姨,她說餐廳是從一九九一年開始營業,她先生是東馬沙巴人,已過世多年。由於她年紀也大,決定到美國與孩子住,所以才決定停業,如果之後不習慣美國生活的話,也許會再回來繼續開店。

也許這麼多年來,阿姨經營的不是店,而是與大馬的牽絆,她說許多大馬學生不捨得她把店收掉。一位老學長跟我提到,大概九〇年代至二〇一〇年之前,老闆娘是在師大宿舍後面的街上擺攤,後來就搬到了泰順街廿六巷五十三號二樓,如今外牆還能看到相關裝潢。一位九〇年代初在臺北求學的學長記得,在那大馬餐廳不多的年代,秋冬時,「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可以說是他們為鄉愁取暖的地方。

關於「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確切的開張年份,儘管阿姨稱大概是在一九九一年,但也有留臺的同鄉長輩依稀記得,他們似乎早在一九八九年就去光顧了。無論如何,可以確定至少在二〇二〇年十一月之前,「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就是臺北現存最久的大馬餐廳,甚至可以說是全臺最久的。

那排在「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之後,現存開業時間最久的大馬餐廳,就是位於捷運南京復興站附近的「妞呀小廚」了。

「妞呀小廚」創立於二〇〇〇年,它和許多在臺灣的大馬餐廳一樣,是由臺馬跨國婚姻夫妻共同經營的。 「妞呀小廚」中的「妞呀」是源自於馬來語「Nyonya」,也就是常聽到的「娘惹」,而「峇峇娘惹」一詞的意思是指華人移民與土著通婚後而形成的族群。而「妞呀小廚」老闆Mimi是來自馬六甲,她家族就有「峇峇娘惹」血統。

雖然「妞呀小廚」開業以來都沒搬遷過,但因為店址不靠近大學,因此其知名度在臺北的大馬旅臺生圈子不算高,之所以能撐到現在,除價格不貴外,很大原因是臨近捷運南京復興站,這帶龐大的上班族群撐起了他們的生意。幸運的是,COVID-19疫情並沒有擊垮他們。

二〇〇一後曙光乍現的十年

根據個人這些年的「田野食查」,也許在「妞呀小廚」出現以前,除師大夜市的「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外,整個臺北的大馬餐廳版圖是一片空白。

我來臺灣的時間點算幸運的,這十多年隨著社交媒體網站興起,臺灣開始流行書寫部落格,為讀者們留下了大馬餐廳的記錄,同時智慧型手機的出現讓更多人可用關鍵字,透過地圖按圖索驥,才讓更多大馬餐廳得以被發掘。

繼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妞呀小廚後出現的,有二〇〇四年成立的「SAYANG沙洋馬來西亞精緻料理」和「私房麵」。「SAYANG沙洋馬來西亞精緻料理」店址在臺北車站附近的館前路,大約在二〇一〇年左右結束營運了,至於「私房麵」,雖然外表看似臺灣餐廳,但菜單卻有賣海南雞飯、叻沙等料理的餐廳,「私房麵」位於政大商圈,據悉老闆早年曾移民馬來西亞。此外,另一家也在政大商圈的「呷麵騎士」,大約在二〇一一年開業至今,外表也看似臺灣餐廳,但菜單相當多元,有肉骨茶、東坡肉、獅子頭因為來自大馬的老闆,曾在臺灣福華飯店當主廚。

接著是二〇〇六年在和平東路二段開業的「魚尾獅星馬料理」,同年開業的還有位於政大商圈的「波波恰恰」。前者最終在二〇一三年七月歇業了,現址就是「西藏廚房」,而後者曾在中國科技大學附近開分店,但目前只剩政大創始店還營業著,這家餐廳起初是由臺灣老闆和一位大馬人所創的。

接著是「小檳城」,也許因為大馬檳城有很多臺商的關係吧,也是熱門旅遊目的地,因此臺灣民眾對檳城二字相當熟悉,所以臺灣最多同名的大馬餐廳,就是「小檳城」,只是老闆不一定是檳城人。

二〇〇八年成立的「小檳城南洋茶餐廳」,也許就是第一個「小檳城」,這是由旅居臺灣多年的大馬藝人林美貞女士所創立的。幸運地,我曾在二〇二〇年一月有幸電話訪問了林美貞女士。林美貞大約在二〇〇五年左右,在臺北市市民大道、敦化一帶開了一家已忘了招牌名字的大馬餐廳,接著才與友人合夥開了小檳城南洋茶餐廳和長江白咖啡餐廳。

不過根據網路上的資訊,有關這兩家餐廳最早的部落格美食文章可追溯至二〇〇八年,而「最新」的文章則在二〇一一年。後來林美貞因生涯另有規畫,只參與這兩家餐廳的初期經營後就退出了。爾後小檳城共開了三家店,長江白咖啡則是四家,兩家餐廳的價位屬中高,曾在臺北車站美食廣場等黃金地段營業,不過大約在二〇一一年左右結束營業了。

至於其他的「小檳城」,還有約於二〇一五年在花蓮成立的「小檳城特色南洋麵食」、二〇一七年在新北市南勢角開業的「小檳城食堂」。其中小檳城食堂的老闆和我一樣是來自霹靂州,他多年前到澳洲打工度假認識了臺灣女友,所以才因婚姻關係移民來臺,由於他曾在家鄉跟親戚學做燒臘,才得以在臺灣創業。

最後,其他在二〇一一年左右結束營業的臺北市大馬餐廳,包括位於國父紀念館附近的蕉葉正宗馬來西亞料理、臺北醫學大學附近的「大紅花新馬小廚」等。新北市方面,有二〇〇七年在永和創立的「南洋嘛嘛檔」,據悉只營業了一年。

二〇一一年後潮起潮落的十年

民國一百年三月十八日,大馬成為第一百個給予臺灣免簽入境的國家,再加上亞洲航空、捷星航空等廉航興起的熱潮下,臺灣旅客更方便地進入大馬、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旅行,也得以讓星馬料理被臺灣看到。與此同時,大馬旅臺生人數從二〇一一年的八千二百三十五人,到二〇一四年攀升至一萬三千二百八十六人,這意味著臺灣的大馬餐廳潛在消費客群增加了。

回頭看那些在二〇一一年左右結束營業的大馬餐廳,假如他們多撐幾年的話,也許今日的星馬餐廳版圖會不一樣吧。

而接下來這一家,就是在二〇一一年開業,如今已跨越十年的「馬六甲馬來西亞風味館」(以下簡稱「馬六甲餐廳」),創辦人就是上一章出現的群聯電子創辦人潘健成。

我曾在二〇一一年暑假在新竹的馬六甲餐廳創始店訪問潘健成先生,至今依然記得他當時相當自信地說,他不希望臺灣朋友吃辣時只想到泰國,吃海南雞飯、肉骨茶時只想到新加坡,為了推廣家鄉美食,以及讓來訪的海外客戶不是只能吃臺菜,就乾脆投資創辦了馬六甲餐廳,接著二〇一七年在臺北市開信義安和分店,但該店兩年後結束營運。

同樣在二〇一一年,還有一家與馬六甲餐廳一樣,走高價位路線的大馬餐廳在臺北東區成立,那就是「皇室娘惹」(Nyonya Imperial)。皇室娘惹是由大馬商人拿督葉紹全的易健集團引進的,當時在大馬有五家分店,臺北店是首家海外分店。馬來西亞商業及工業協會(臺灣)在同年成立時,就是在皇室娘惹舉行開幕典禮。可惜的是,皇室娘惹經營數年後就歇業了。

此外,同年成立的還有國父紀念館附近的「Pappamia帕帕咪婭馬來西亞白咖啡餐廳」和位於福隆的「南洋風味咖哩」。前者屬中等價位,但該店大約於二〇一四年結業了,而後者的創辦人是一名在臺灣成家立業多年的檳城人,該店位於福隆海灘附近,目前還營業著,從地理位置來看,可以說是臺灣最東邊的大馬餐廳了。

礙於資訊有限,二〇一三年似乎沒有大馬餐廳在雙北市開業,也有可能是曇花一現或我沒去過,但二〇一四年出現了兩家蠻有名的餐廳。那就是「馬來風光餐廳」和「池先生kopitiam」。

先說馬來風光餐廳,它位於捷運象山站附近,其特色在於相比其他大馬餐廳多是個人單點,它主要提供合菜式料理,也因此單價較高,但也是在臺大馬僑民多人聚餐時的好去處。有趣的是,老闆顏素冠是曾在大馬生活超過十年的臺灣人,她因為想念大馬美食而在返臺後創業。馬來風光餐廳與馬六甲餐廳一樣,都是重金聘請大馬師傅來臺掌廚的,可惜後來餐廳因都更的關係,在二〇一八年安然歇業了。

臺灣作家王瑞閔曾在其著作《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提到,公館是聚集多國東南亞料理的美食街。不過書中提到的只是泰、緬、越、印尼等料理,少了星馬料理,而且多聚焦在汀州路上的公館商圈,我認為應把範圍擴大至廣義上的臺大商圈,即包括臺大學生所熟悉的辛亥路後門一一八巷美食街。

由於臺大商圈的輻射範圍還包括鄰近的臺科大、師大、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甚至景美的世新大學,這幾所大學都有許多大馬旅臺生,穩定的大馬旅臺生消費群,讓臺大商圈成了大馬餐廳的一級戰場。截至二〇二一年十二月,臺大商圈有七家大馬餐廳。

首先,臺大商圈營業最久的大馬餐廳,就是二〇一一年在一一八巷開業的「憶馬當鮮」,老闆娘來自大馬。而鄰近一一八巷的「正香馬來西亞餐室」(原名「正香海南雞飯」),則是在二〇一五年秋季開業,老闆葉先生來自砂拉越,他曾是臺灣W Hotel燒臘副主廚,與憶馬當鮮一樣,都是因為馬臺婚姻而留下來創業。

至於可以說是臺北知名度最高的「池先生kopitiam」,其實在二〇一四年創業時,並非在臺大商圈開業,而是在創辦人池家瑋母校輔仁大學後面的輔大夜市。有關池家瑋的創業故事,已有許多媒體報導過,在此再次簡單介紹,池家瑋輔大畢業後曾當護理師一段日子,後來決定在輔大夜市租攤位賣大馬咖哩飯,同時開小貨車到雙北各處定點販售便當,直至生意量與知名度提升後,便決定於二〇一五年擴大事業版圖。

上一章提到,臺灣政府在二〇一四年實施「評點配額制度」,此政策讓更多在臺外國留學生畢業後更容易留臺工作。這意味著,更多大馬旅臺生在脫離經濟能力有限的學生族,成為能經濟獨立的受薪階級後,消費力的提升,得以進一步刺激大馬餐廳在臺灣遍地開花。

而池先生在這大環境下,跟對了潮流,二〇一五年在一一八巷插旗開第一家店面(大安店),後來搬遷至旁邊的復興南路。同年,正香馬來西亞餐室開業,這意味著在憶馬當鮮、池先生、正香在臺大後門一帶三足鼎立。

二〇一七年,池家瑋在公館商圈開了分店,二〇二二年在士林區芝山展第三家門市。後來,池家瑋姊姊池雪麗也來臺,二〇二〇年推出主打沙嗲火鍋的新品牌「吧生仔碌碌」,店址就在池先生公館店對面。

接著在疫情下的二〇二一年十月,池雪麗在公館商圈開了專賣大馬食品與小吃的「OH! MY馬來西亞迷你市場」,也應該是全臺第一家大馬商店。(按:池先生三間店與「吧生仔碌碌+迷你市場」為不同的事業個體,並非相互隸屬的分店。)

根據個人粗淺的「田野食查」,臺灣之所以有許多越南、印尼等東南亞餐廳能經營,是因為各縣市都有越南、印尼商店網絡作為支撐,省去了各餐廳進貨成本的困擾,而「OH! MY馬來西亞迷你市場」也扮演了這角色,有售賣各種大馬國產的醬料包、食材、飲料、冷凍榴槤,而且也有提供網購運送到各縣市的服務。

據我所知,由於「OH! MY馬來西亞迷你市場」也有代理進口大馬某些品牌的醬油,確實也有在臺的大馬餐廳跟他們進貨,如果未來這銷售體系更完整與規模化,也許會進一步刺激大馬人在臺灣創業開餐廳吧。

大馬餐廳的創業者背景,還是以婚姻移民關係為主。其他在二〇一五年後成立,同時因馬臺婚姻關係而在雙北開店的,還有「星馬快餐」(在臺北東區和新莊有分店,曾在西門町展店)、中和區的「黃記海南雞」(二〇二〇年搬到高雄)、南勢角的「小檳城食堂」、新莊的「餓餓食堂」、汐止的「文昌記」與「老黃記」等……

另一家蠻有故事的餐廳,是高雄的「Sayang-Sayang東南亞創意料理」,也是因馬臺婚姻的關係而誕生的。Sayang-Sayang在馬來語就是疼愛的意思,餐廳創辦人吳佳真Wendy的母親趙苒芳是檳城華人,父親是臺南人。由於父親在Wendy不到一歲的時候過世,因此Wendy自小和母親相依為命。趙苒芳女士在吉打州開了「明真珠餐館」,而Wendy也在這裡幫忙,後來Wendy選擇來臺讀大學,畢業一段時間後,母女倆選擇落腳高雄,二〇一七年在這港都共同經營餐廳。

其他縣市方面,也是二〇一五年後開業的,臺中的有「老王去野餐」、「新馬小廚」,花蓮有「七飽飽馬來西亞料理」接下來就不逐一列舉了,因為其他縣市也有不少我還未發掘到的餐廳,無法完全掌握是否還營業,畢竟其他縣市的消費人口規模、市場接受度未必比北部來得高,有一定的經營壓力,這幾年有見過不少中南部的大馬餐廳經營不到一兩年就歇業的。若遺漏了讀者關注的大馬餐廳,請多見諒。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