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社事件」深深影響台灣近代史,但多數史料都是日本觀點,當年奮勇抵抗的原住民阿祿古(Aruqu)父子,也極少被台灣人民熟悉,牡丹鄉公所首次為當年的英雄佇立藝術雕塑,緬懷先人,更期盼台灣人不忘自身珍貴歷史。
台灣第一座牡丹社阿祿古頭目父子像介紹寫著,「由牡丹社原住民華恆明、華伊達父女繪圖設計,以花崗石雕刻製作而成,以紀念排灣族人勇敢捍衛家園的堅定決心,與誓死抵禦外敵的不朽精神」,言簡意賅表達設立石像初衷。
「牡丹社事件歷史,當地重現義無反顧!」牡丹鄉鄉長潘壯志指出,1871到1874年間,從琉球漂民船難到日本出兵攻打台灣的一連串歷史事件,史稱「牡丹社事件」,但牡丹社頭目阿祿古父子等多名原住民勇士,在石門之役中奮戰而亡,一度阻止日軍進攻的歷史,確少為台灣人熟知,時值政府轉型正義,牡丹子孫有責任還原發聲。
潘壯志說,原住民都是口傳歷史,文字記載少,加上當時日治政府的禁令,導致相關史料多為日本觀點為主,幾乎都是原住民與琉球人起衝突、被殺,很難找到原住民角度的史料。近年,公部門從眾多史料蛛絲馬跡中阿祿父子的英勇事蹟,透過抽象但力量十足的雕塑,紀念原住民族勇敢捍衛家園的堅定決心與誓死抵禦外侮的不朽精神。
除了雕塑,牡丹水庫內的「牡丹社事件故事館」可以透過現代化科技,帶領參觀民眾身歷其境,恍如置身歷史現場,今年也完了「石門古戰場河濱步道」,讓民眾可以貼近歷史發生現場,而「牡丹社事件數位走讀」網頁結合事件相關文化景點與路線,讓遊客能夠感受牡丹跨時空的獨特風貌。
原文出處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