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李忠憲:不完美的人生意義


這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任何曾經用眼睛仔細觀察的人都可以得到這個結論。從小到大很多人告訴我們要尋求人生的意義,意義需要完美嗎?

我高三的導師告訴我們,在歷史課本裡面記載著就那幾個人,難道只有那幾個人值得被流傳下來?其他人是不是可有可無?他的結論是肯定的。

按照這個預設,有意義的人生,必然包括某種完美或卓越,或某種罕見而艱難的成就,而沒有這種特質的人生,就不能被視為有意義。

有意義的生活必須超越平凡和世俗,完美主義者的標誌是他們看不到不完美中也存在的價值。他們鄙視並拒絕它。完美主義者認為,如果我們的城市不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那它就醜陋得令人作嘔;如果一個人不是愛因斯坦,那麼他就是個傻瓜;並且如果一個人不像席勒那樣寫作,他最好乾脆放棄寫作。

完美主義者忙於尋找完美,而忽略了看到美好並從中找到滿足感。而且由於達到完美是罕見的,有時甚至是不可能的。

當我是一個年輕人時,我無助地陷入完美主義的陷阱,如果不是最優秀就乾脆什麼都不要。我很痛苦,因為我無法做到不可能的事情。

幸運的是,我最後超越了這個階段,我看到我的生活充滿了意義,這些意義來自我的家人和朋友、我幫助的人、我的研究和寫作、美好時光的回憶、我家裡的兔子、孩子們的笑聲,還有很多很多。我看到了所有這些美妙的、普通的、有意義的東西,沒有一個是完美的,但已經足夠了。

人的生活與經驗有關,好友Werner過逝那幾天都在聽ABBA合唱團的歌,爸爸生病時開車往返醫院都放小孩的洗腦神曲「乾飯人之歌」,這些節奏輕快的旋律,跟死亡產生連結,聽起來有一種心碎、沉悶、憂鬱的感覺,由那種歡樂的節奏散發出死亡的旋律,真令人感到窒息。

人的回憶是混合的,會有悲傷的原因是因為有歡樂,悲傷和歡樂的感覺同時出現在腦海,幸福不會因為無法永久持續,因此減損絲毫的價值。

班內迪克.威爾斯在寂寞終站説:客觀地講,死亡是人們可能發生最好的事情。它迫使我們面對生活,享受生活的每一秒並且實現自我。這是唯一正確的結局,是必要的,也是強大的動力。如果這個世界根本不存在,真的會更好嗎?相反地,我們生活、創造藝術、熱愛、觀察、受苦、歡喜和大笑。我們都以一百萬種不同的方式存在,而代價只是一次死亡。

有意義的生活不僅僅是為了實現有價值的目標,參與比自己更偉大的事情,或實現有價值的目標。相反地,生命的意義是多元的,絕對不是一個單一的價值。

除了自己的快樂之外,哪些人生結局最值得自己追求,如何超越自己的動物本能,如何留下值得令人尊敬和欽佩的事情。

我們的父母告訴我們認真讀書,不要貪玩要集中精神弄一張好的成績單,這樣將來就會比較舒服,過比較好的生活,就我個人的經驗看來一點都沒有錯,這是所謂追求幸福,從經濟匱乏變得比較富裕,在物質上可以有較為享受層級的人生,其實這一步在追求意義是最簡單,照顧自己生物的本能,填飽自己的肚子,滿足自己生理的慾望,舒服的生活等同於幸福。

如果生活有意義,人就更有可能快樂,一個不斷沉溺於性愛和吸毒的人生,很少人會認為這樣的生活有意義,但如果換成追逐金錢或權力咧?

有意義和幸福不見得正相關,有些人即使在痛苦中,也能過有意義的生活,只因為他們有意義的活動是艱鉅或危險的。我們的父母或教育體系很少願意承認這個事實,許多辛苦工作達到頂峰的科學家、哲學家或藝術家等等在各自領域燃燒奉獻心力,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大部分都是有意義,但不幸福。

我們可以過著很幸福的生活,只是一絲絲有意義甚至沒有,也可以過著很有意義的生活,但不是很幸福。

有些人這樣認為:生命的意義完全取決於人們想要或選擇什麼。如果某人得到了他們強烈渴望或努力實現的目標或做他們認為非常重要的事情,那麼他們就會有意義的生活。可惜常常事與願違,人生沒有如此完美,但既使如此,還是會有不少美好的事情。

幸福不是別人覺得如此,而是自己覺得如此。~塞內卡

原文出處 李忠憲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