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曹銘宗:吳郭魚的名字學


英語叫Tilapia的魚,泛指原產於非洲、中東,慈鯛科(Cichlidae,又稱麗魚科、麗鯛科)的近百種淡水及微鹹水魚,以其易於適應環境及雜交改良品種,在二戰結束初期因全球糧食危機而被各國引進養殖。

此魚在台灣有「人姓」,還複姓吳郭,很多人都知道故事,我再簡單說一下:

二戰期間,日本為了軍需在南洋占領區養殖Tilapia,稱之「帝士魚」。1946年,日本戰敗的第二年,被徵召去南洋服役、在新加坡兵營等待遣返台灣人吳振輝(農業專家)、郭啟彰(水產專家),因了解這種養殖魚的價值,就計畫帶魚苗回台灣。

兩人潛入養殖場、脫下內衣當魚網撈取魚苗。第二天上船時共有十六尾,在十天航程中,以配給的生活用水為魚苗換水,在基隆上岸再回到高雄還存活十三尾,成了後來台灣億兆吳郭魚子孫的「開台祖」。

吳郭魚是「口孵」(Mouthbrooding)魚類,有以口護卵、育幼的行為,在YouTube有影片可看,非常有趣。

Tilapia在星馬地區叫「非洲魚」,台灣從南洋引進,本來稱之「南洋鯽仔」,1949年政府為表揚吳郭二人而命名「吳郭魚」。

華人大都認為Tilapia很像鯽魚,所以在中國最早稱之「非洲鯽魚」,簡稱「非鯽」。香港人稱之「金山鯽」,我查資料並問了香港朋友,仍不知為何以「金山」為魚名?

後來中國改稱「羅非魚」至今通行,「羅非」從何而來?原來是越南語rô phi的音譯,因為中國也從越南引進此魚。

越南人認為此魚很像河鱸,越南語稱海鱸Cá vược,河鱸Cá rô,Cá是魚的意思。越南語的非洲是Châu phi,phi是「非」,Châu是「洲」。因此,越南語稱此魚為Cá rô phi,意譯是「非洲鱸魚」。中文的「羅非」,越南語漢字是「鱸非」。

Tilapia的日語是直接音譯ティラピア(Tirapia),曾有日本人覺得此魚很像鯛魚,肉質也不錯,就以淡水養殖稱之「泉鯛」(いずみ鯛,izumi tai),但因成本太高,後來就不復見了。

2002年,台灣以吳郭魚的改良品種及養殖方式,命名「台灣鯛」(Taiwan Tilapia),並行銷國際市場。

吳郭魚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名字,我覺得在以色列以耶稣門徒彼得命名「聖彼得魚」(St. Peter’s fish),最具文化觀光的創意了。

在以色列最大湖「加利利海」(Sea of Galilee)周邊,以及附近被認為是耶穌家鄉、彼得故居的迦百農(Capernaum),那裡的餐廳都會提供湖中一種以彼得命名的Tilapia,可以講的故事是新約聖經記載耶穌以「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神蹟。

Tilapia最美的故事,可能留在古代,此魚在古埃及藝術中是重生的象徵,與古埃及女神哈索爾(Hathor)有關,並且陪伴守護太陽神每日穿越天空的行程。

最後來談一下,人類面對野生海魚可能即將枯竭,如何解決人類的食物危機?我想吳郭魚養殖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吳郭魚屬於雜食性,又有很強的環境適應力及疾病抵抗力,加上成長快、魚體大、高蛋白、口味佳,已成為全世界水產養殖、魚菜共生(Aquaponics)最重要的魚類之一。

不過,吳郭魚也因水產養殖入侵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河川,破壞當地河川生態系統,而被視為有害的外來種魚類。

在台灣,吳郭魚已遍布中下游溪流,成為生態殺手,但看到吳郭魚在髒臭淺水中仍能存活,也不得不佩服其生命力。

原文出處 曹銘宗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