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滾動式的1945 年俄撃敗納粹勝利日Victory Day


5 月 9 日是前蘇聯及俄羅斯紀念 1945 年撃敗納粹德國的勝利日(Victory Day)。

除了 2020 年因疫情延期,自 1995 年起,每年勝利日莫斯科都會舉行閱兵儀式,如此隆重其事,反映政府對此之重視。

然而在蘇聯時代,其實並沒有每年勝利日閱兵的規定,當日甚至未必是假期。戰勝納粹德國值得紀念,但紀念歷史的方式,總可以隨政治需要而改變。

東線戰事結束一個月後,首次勝利日閱兵在 1945 年 6 月 24 日舉行,由蘇聯朱可夫元帥在紅場騎馬檢閱。

但 1946 和 47 年的 5 月 9 日勝利日只是蘇聯假日,並沒有閱兵儀式。往後,勝利日更不再是假日,變回一般工作天。

直至 1965 年,5 月 9 日才重新成為國家假日並舉行閱兵;1985 及 90 年亦有勝利日閱兵。當天的重要程度,在蘇聯時代時有升降,或許可以從中一窺當政權紀念或略過一個日子時,它需要或不需要甚麼。

慶祝不慶祝,全看領導人
史太林在 1945 年 5 月 9 日的勝利日電台演講曾稱:
榮耀歸於捍衛祖國獨立、戰勝敵人的英勇紅軍!榮耀歸於我們偉大的人民,人民勝利了!與敵人鬥爭而犧牲並為我國人民的自由和幸福獻出生命的英雄們,永垂不朽!

不過,英國錫菲大學現代史副教授 Miriam J Dobson 指,當經歷戰爭的蘇聯士兵返回故鄉後,原來生活及工作的保障卻未有兌現。這些戰爭英雄,尤其是傷兵退伍後,竟然無家可歸、失業,最後流落街頭。

「榮耀歸於紅軍」的勝利日,往後更淪為一般工作日。其時史太林擔心,過分關注戰爭及其造成的巨大傷痛,有損自身的統治、分散民眾對當時其他迫切問題的注意力。

Dobson 認為,在史太林時代,慶祝戰爭勝利的重點其實是讚頌史太林的雄才偉略。例如正值戰後蘇聯領袖崇拜高潮的 1949 年,蘇聯電影「柏林之陷」(Fall of Berlin)就是給史太林 70 大壽的賀禮。在結局裡,身著白衣的史太林抵達柏林,接受士兵們歡呼慶祝,即使是久別重逢的戀人,也禁不住走到領袖面前歌頌一番。

1953 年史太林逝世,赫魯曉夫在 1956 年發表秘密演講後,開始著手掃除昔日的領袖崇拜。要到布里茲涅夫掌權後的 1965 年,勝利日才重新受重視。

俄羅斯歷史學家 Denis Babichenko 認為,史太林和赫魯曉夫同樣擔心,舉行閱兵會強化衛國戰爭將領們的地位,所以二人未有給人民機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將領及其他退役軍人的功績上。

布里茲涅夫本人對這一天則另有心思,1964 年通過政變上台的他,需要爭取民眾支持政黨,描繪戰爭就是理想的選擇,同時也適合塑造新領袖的形象 —— 戰爭期間在前線服務國家的英勇軍官布里茲涅夫,儘管他其實只是一名遠離戰線的政治委員。

布里茲涅夫時的蘇共,將戰爭作為政權合法性的來源,具有象徵意義,也表達了實際的歷史傳承。

Dobson 表示其時已步入中、老年的退役軍人也獲塑造成英雄。1967 年,布里茲涅夫又在克里姆林宮旁為新的無名烈士墓揭幕,紀念衛國戰爭的陣亡者;每年 5 月 9 日會有退役老兵到訪不同學校,講述自己的經歷、接受花束。

另一位歷史學家 Nina Tumarkin 形容:「自 1965 年起,偉大的衛國戰爭持續轉型,從民族巨大創傷,變成神聖不可侵犯的英雄事蹟,斷定了共產主義優勝於資本主義。」

普京賦予的意義
蘇聯垮台,俄羅斯聯邦對勝利日的意義又有一番演繹。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大學政治與治理學院教授 Olga Malinova 指,自 1990 年代上半葉以來,俄國新統治精英嘗試根據當地新願景重構戰爭記憶。

昔日蘇聯的官方敘述強調戰爭勝利是靠黨和國家,俄羅斯的勝利日則強調勝利乃人民所取得的英雄成就,由此反對蘇聯政權的不仁特質 —— 勝利不是靠蘇共領導,人民的壯舉更加偉大。在同時承認榮耀歸於人民、承認史太林罪惡的前提下,勝利日的慶祝變得靈活。

Malinova 表示為了向「民族共識」妥協,1995 年以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戰勝納粹德國的官方「勝利旗」(Victory Banner),成為慶祝儀式的一部分。

2021 年,普京出席無名烈士墓的勝利日紀念活動。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高級研究員 Andrei Kolesnikov 曾於 2017 年評論:「現政權宣稱其是勝利的唯一繼承者,利用這一成就讓自己免受其他問題的批評,同時為當下的軍事化進程及國家在各個方面的過度干預辯護。」

2000 年普京就任俄羅斯總統後第一次主持勝利日紀念活動,則提出要描繪俄國為將世界從納粹主義手中拯救出來的「勝利國」。

普京當時宣稱:「民族自豪感和俄羅斯的愛國主義精神永垂不朽。俄羅斯一直是一個大國,會永遠長存。」假如俄羅斯永遠都是從納粹中解救世界的大國,今天俄國眼中的「納粹」分子國家又何在?

華沙東方研究中心(OSW)高級研究員 Maria Domańska 引述,2014 年俄國吞併克里米亞後受西方國家制裁,翌年的勝利日閱兵儀式上,普京就警告西方不要重蹈 1930 年代末的覆轍,又批評美國建立單極世界秩序的舉措及「集團心態」所帶來的危險。

Domańska 認為普京當年通過類比,暗示由於西方無視俄羅斯的利益,增加了戰爭風險。她又指,2015 年的勝利日閱兵儀式規模之大前所未有,目的也是將蘇聯戰勝納粹主義,類比俄羅斯與西方的持續對抗。

她形容,在俄國官方敘述中,比起國家的苦難,戰爭與節慶閱兵的關係更大。國家級宣傳下,當地民眾被大張旗鼓的軍事及愛國情緒利用,往往導致社會以狂歡及輕視的角度看待戰爭,最終目的就是要公眾將使用武力,視為國家自然且正當的外交政策工具。

在普京版本的戰爭記憶政治下,歐洲既然再次興起法西斯威脅,俄羅斯人就必須如先輩一樣,在衛國戰爭中戰勝敵人。今年的勝利日,普京似要向國民證明,入侵烏克蘭是「正當之舉」。

原文出處 CUP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