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兒童施打疫苗議題引起家長熱議,中研院研究員何美鄉20日在臉書撰文強調,分辨變異株比起分辨疫苗更重要。
何美鄉表示,台灣確診人數增加,大家也開始關心沒打疫苗的小孩假若確診,即便輕症,但也憂心有後遺症。何美鄉分析,憂心者口中的後遺症是指LONG COVID,但數月以來,網路搜尋都沒有找到OMICRON與LONG COVID相關研究的資料,不過兒童感染有一個後遺症叫做「多系統炎症綜合徵」(MIS-C),好發於5到11歲孩童,新加坡政府去年底決定讓兒童接種疫苗時,討論過疫苗可以預防「多系統炎症綜合徵」,但何美鄉提醒,當時新加坡流行的是Delta病毒。
至於當前台灣面對的是OMICRON,假如就「多系統炎症綜合徵」來看兒童感染OMICRON的後遺症,美國CDC資料與各處報導都說,並未看到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徵」病例有隨著OMICRON的急速增加而增加。
何美鄉表示,她一直強調,看病毒致病性的資料,一定要分辨是哪個變異株,才不會自己嚇自己,不論是閱讀文獻、制定防疫策略,或個人決定是否接種疫苗,「看清楚當下我們對付的是哪一變異株很重要,才能以最佳策略防疫」。
原文出處 自由時報
=====================
仔細分辨「這個變異株」或「那個變異株」
比分辨「這個疫苗」或「那個疫苗」重要
我是疫苗倡議者,我堅持提供正確的資訊給要接種疫苗的人
台灣確診人數開始增加,大家也開始關心沒打疫苗的小孩感染了如何?雖然都知道小孩感染症狀輕微,但都會對我提及 (含立委、同事、家人、甚至媒體):沒症狀也會有後遺症耶?
他們指的是long COVID這後遺症。其實數月以來,網路(含PUBMED)搜尋都沒找到OMICRON 與 LONG COVID 相關研究的資料,當然沒資料也不能當作OMICRON 不會有LONG COVID的證據。(還在找人收集資料。)
不過兒童感染,有一個後遺症叫「多系統炎症綜合徵」 (MIS-C),好發的年齡層正好是5-11歲兒童。新加坡政府在去年12月時決定讓5-11歲兒童接種疫苗時,討論疫苗可預防此多系統炎症綜合徵 (MIS-C)效益,顯示預防MIS-C是支持兒童使用疫苗重要佐證。但要提醒,當時新加坡正流行的是Delta病毒,當然要考慮MIS-C後遺症。
現在我們面對的是omicron。
單就MIS-C來看兒童感染Omicron的後遺症而言, 資料倒是有的。美國CDC資料,及美國各處報導都說並未看到所擔心的兒童MIS-C病例有隨著omicron 的急速增加而增加。至少到有完整資料的2022.2.16為止,資料顯示如此 (看下圖,資料來自USA CDC 網站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tracker/#mis-national-surveillance)。.
我一直強調,看病毒致病性的資料,一定要分辨是omicron 或是之前的變異株 (2022.3.12 FB也提到腦霧研究無關Omicron的概念)。才不會一直自己嚇自己。
日前在 歐洲臨床微生物學和傳染病的年會(ECCMID 2022,里斯本,4 月 23 日至 26 日)中,大會特選的一則媒體發布就是有關,義大利全國資料研究顯示,後遺症與哪一種變異種有關,Alpha 較容易有腦霧的後遺症,但較不容易有嗅覺的問題。
這研究也支持病毒變異株對致病性的特異性。所以不論是閱讀文獻、制訂防疫政策、或個人決定是否接種疫苗,看清楚當下我們對付的是哪一變異株很重要,才能以最佳策略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