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國際影展焦點,TIDF「當代風景」單元匯集紀錄片大師最新力作,洞悉騷動世界真實風景。入選強片林立,包含以獨特手法觀照戰爭與暴行的柏林影展最佳紀錄片《惡之三聯畫》(Irradiated, 2020)、特別提及《最初的54年:軍事佔領手冊》(The First 54 Years – An Abbreviated Manual for Military Occupation, 2021);日舞影展評審團大獎《夢醒哈瓦那》(Epicentro, 2020)、特別獎《光,無所不在》(All Light, Everywhere, 2021)反思影像與真實之間的關係;《給緬甸的信》(Letter to San Zaw Htway, 2021)、《第二次遣返》(The 2nd Repatriation, 2022)與前作《遣返》(Repatriation, 2003)則是直探亞洲關鍵議題的大導名作。策展人林木材表示:今年選入的作品皆反映當代議題,「邊界」是其核心命題,如人性的邊界、地理的邊界、紀錄片形式的邊界,這些紀錄片透過對歷史的爬梳與探勘,帶給觀眾更深入的認識與理解。
紀錄片大師獲獎力作 直視人類殘酷之惡
屢獲國際影展大獎,長年關注赤柬暴行的柬埔寨裔法籍名導潘禮德 (Rithy PANH),以《惡之三聯畫》審視人類史上多個殘酷浩劫現場。取越戰、廣島原爆與納粹屠殺等檔案影像為材,多頻穿插產生時空交疊,帶領觀眾步步貼近倖存者的傷痛記憶,直視文明毀壞痕跡。更因其直擊人心的強大力量,奪得柏林影展最佳紀錄片。
作品多次入選TIDF的以色列紀錄片大師艾維.莫葛洛比 (Avi MOGRABI),善於以獨特手法呈現以巴衝突難解議題,新作《最初的54年:軍事佔領手冊》維持一貫核心,聚焦以色列於巴勒斯坦長達54年的軍事佔領。導演直接現身鏡頭前,詳盡解釋殖民主義運作邏輯,並採訪多位曾犯暴行的前線士兵,深掘埋藏在國族仇恨中的惡。
日舞影展大獎雙強片 探索影像與真實的距離
2016TIDF的焦點導演雨貝.梭裴 (Hubert SAUPER),完成鉅作「非洲三部曲」後,來到美洲,以《夢醒哈瓦那》揭開美國與古巴的百年情仇。當年美國侵入同時迎來電影發明,梭裴以此為引,撿拾居民的日常對話,探索迴響在生活中的帝國主義與殖民餘毒,並加入卓别林孫女帶領當地孩童認識電影的靈動現場,構築出鮮活迷人的古巴印象,獲頒日舞影展評審團大獎。
擅長以獨特形式反思紀實邊界,席歐.安東尼 (Theo ANTHONY)的《光,無所不在》,再次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注視居住地巴爾的摩。在警方穿戴鏡頭、監看科技深入日常的城市裡,導演回望歷史,爬梳攝影機作為武器和正義的複雜糾葛,對奉行眼見為憑的社會,拋出一連串深刻提問。
聚焦亞洲關鍵議題 照看緬甸、南北韓傷痕
片單亦不乏聚焦亞洲關鍵議題的大導之作,佩特.洛姆 (Petr LOM)與金東元(KIM Dongwon)皆是TIDF曾選映的導演。前者繼《緬甸詩人的故事書》後,《給緬甸的信》將於TIDF亞洲首映,獻給2021年歷經政變的動盪緬甸。片中轉化網站募集而來,致前學運精神領袖San Zaw Htwa的信件,緬懷其逝去身影,亦為這片傷痕累累的土地寫下詩意註解。
被譽為「韓國紀錄片之父」的金東元,2016年曾以評審身份參與TIDF。他自1992年開始拍攝一群困留南韓的前北韓間諜,2003年完成經典作品《遣返》後,續作《第二次遣返》將於本屆影展國際首映。被攝者們如今已逾90歲,仍嚮往遣返回鄉,卻一再受國際政治與南北韓關係牽連,始終無法如願。本次影展同步選映二部作品,完整呈現長達30年的緻密紀錄,照見時代在個人身上留下的傷。
第13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將於5月6日至5月15日在光點華山電影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等地盛大舉行,蒐羅國內外近150部精采紀錄片,期待以多元豐富的內容,拓寬觀眾對紀錄片的想像。更多節目內容將陸續公佈,詳情請密切關注TIDF官方網站、Facebook專頁及Instagram。